编者按:
在清华经管学院,出国交换是许多学子的必修课。在经历了经管的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洗礼后,我们来到了异邦的商学院。在这里,我们既学习着专业知识,又感受着异国的风情和多元的价值观,正如那句话所说的——灵魂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那么,赴海外交换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让我们能通过同学们的眼睛看世界。今天,让我们听听张木同学(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换)的讲述。
张木,经23班,湖北人氏。
喜辣,面相比较着急。有一颗
经济学术之心,操一口标准
天门普通话。
人的记忆很奇怪。有些事情你想记得,却总会忘记(比如考场上);而有些事情你越想越想忘记,却反而记得越清楚。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说人话!”
好吧,我只是因为期中考试等打击一时间忘了写稿件(伯克利的课程还是很难的)。而今天经历了老特拉福德传说中的读秒红宝石卡和读秒扳平后心气不顺,在百无聊赖地翻邮箱时才又发现了约稿的邮件,于是一鼓作气写了下面的这篇文章。
看到之前你们学长学姐的稿件都会提到跨越太平洋的那趟班机,我也来保持队形。我对那次十几小时的旅行印象主要有三点:1. 美联航的食物实在一般;2. 《分歧者(divergent)》实在是虎头蛇尾;3. 原来飞机上一分钟都睡不着也没有攻略中说的那么吓人。
说起来我也是第一次跨出祖国的大门,新奇感多少还是有的。一到伯克利,我就开始感慨:啊!这里的天真蓝!啊!这里的空气真清新!啊!我们住的房子真漂亮!啊?我们三个人睡一张大炕?经过长久而严谨的论证,我们发现它的用途应该是储物而非睡眠;不过由于空间和便利考虑,我们只好委身于此。其实这炕大小可摆下清华宿舍三个床位有余,但每每友人来访时那先惊异继而坏笑的表情总让我们云里雾里。对此,舍友只好夜夜吟诵《陋室铭》以明心志。
很多人可能觉得那些自称所在之地为“村”的留学生是在秀优越。我不否认这样的人存在,然而这么说却不是空穴来风(考查高考语文的时候到了)。以伯克利为例,我们暂时还未在小镇中找到菜市场,因此每周都派出一队人马坐地铁前往两站外的大华超市进行大采购,备齐一周食材。同时,我们三个房间达成口头契约,每周一个房负责做晚餐,一个房负责买早餐,一个房负责清扫垃圾,三周轮换一次。若要深究,这里就存在许多经济课题了:如何保证契约的强制性/有效性?(重复博弈)如何清晰地为集体支出记账?(会计)如何勾搭春季交换生并达成协议?(科斯定理与交易成本)还有如何分配房租?(这学期经济学会建模大赛的题目之一!我可不是在打广告!)很多经济学理论与模型都扎根于对某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提升效率或公平。我把这种思维进路理解为笑寒强调的直觉,以及钱院长在会见伯克利众人时提出的“假设艺术”的灵感来源。经济学终究是一门显学,而非纯粹的数字游戏;经济学家获得的最大认可也非来源于突兀而冷血的引用次数,而是来自对历史的解释,对未来的预测,对社会认知的扩充和对人类福祉的贡献。
来伯克利之前,我早已耳闻并憧憬此地的学习与学术氛围。作为全美前五的Economics graduate program,伯克利拥有许多响当当的名字,如柠檬市场的提出者阿卡洛夫(George Akerlof)和中微课本作者范里安(Hal Varian)。不过这些墙上的荣誉只能供后人敬仰,并在若干年后人们的记忆中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信息渐行渐远。真正让伯克利保持活力的,永远是那些忙碌于数据与模型中暂时默默无名的身影,和伯克利这个名字所代表的经济研究思想与谱系的传承。大学之魂或许就在此。
现在看来,我在这学期中选的课还是过多,大半精力用于追赶上课进度和完成习题,留给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有时还会因为作业受阻或考试不利而烦躁郁闷。学习(广义)是交换生活与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但不是全部。邂逅肉嘟嘟的还不断寻觅食物的小松鼠,你应该驻足微笑;偶遇挣脱乌云束缚而重新占领草坪的阳光,你应该顺势躺倒,闭目养神……自然与社会每时每刻为我们提供着惊喜,我们不能始终为了“明天更好的自己”而让今天的自己和馈赠我们的自然与社会失望。从经济学上讲,极端很少是跨期决策问题(intertemporal choices)的最优解,而拖延(procrastination)会造成极大的福利损失。
最后谈谈伯克利的一群特殊人群——街头艺术者。他们大多衣衫褴褛,但不羁的发型与配饰还是彰显着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张狂与个性;他们时而踽踽独行,身边只有一个行李推车和一只符合他们气质的猫或狗。在阳光明媚的伯克利下午,他们散布在Shattuck Avenue,或把玩乐器,或和乐而吟,或盘坐在一堆小艺术品后,在没有顾客的光景里也不吆喝,而是和身边的同伴玩起英文版的游戏王。(别告诉我我是唯一知道游戏王的……)我无法知道他们过去的故事,也无法知道他们现在是否后悔;我唯一知道的是我需要尊重他们的现在。当你从结果去评判一段人生的成功或失败时,答案似乎很明显——父母与社会规范早已告诉我们对什么人该敬仰,对什么人该同情。但其实,完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当你在限制约束内达到最优后,你所想到的往往不是享受与满足,而是如何去冲破这些约束。你可以自称为进取,但一旦欲望超过了理智,进取就变为了堕落。
每一条路都是相似的,九曲十八弯,如迷宫般往往让你如坠云中,迷惘疲惫不知身在何处。你羡慕其他人的人生,不过是因为你只看得到他们的结果,而看不到路上同自己一样的艰辛。所以继续走吧!当你到达(阶段性)终点后再往回看,就会发现之前的弯曲与挫折都make sense,都是通往终点的必由之路。我尊重每个不放弃未来的人的现在,只是想尊重自己的现在。
不知不觉中已经扯了这么多,还带有许多“反动”的负能量。那就再以负能量作结吧:
Be happy and whatever else will be, will be.
张木于伯克利夜色与阳光中
2014年10月26日
(责任编辑于佳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