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言

当前位置: 首页 海外交换 学生感言 正文

杨依林:UIUC随想

作者简介:杨依林,经管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经34班,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交换。金融协会外联部部长,前经管辩论队队长、经管团委实践组组长。贪吃贪玩,唯旅行与浪不懈怠,不会做自我介绍星人。罗尔斯拥趸。
 
香槟很小
芝加哥出发的火车驶过3小时后,一片苍茫的玉米地中间,便是这座小城。学校里人口密度还比较大,但向四周信步走去,习惯了中国的我们便不免感到些许荒凉。刚开学的时候,在火车上看到谷歌地图上自己的定位离目的地越来越近而附近依然是一成不变的玉米地的时候,内心真真是崩溃的。虽然小城难言繁华娱乐活动也有限,但是在local们不懈努力下,UIUC成功力压隔壁威斯康星当选美国Top 1 Party School,这也成为学校师生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这并不是我想说的。对我来说,作为一个交换生,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生活的世界变小了。清华是一所注重集体主义的大学,我们也在社工团体和各种活动中建立着自己的认同感,用社会学的概念来说,身处清华时,“社会整合”很强。然而,在交换的时候,这一切都不一样。或多或少地淡出了在清华的组织团体,原来的小伙伴们相望不相闻者多,大多数同学交换期间也不会再加入太多社团,于是,我们的世界变小了,我们终于有了时间,从疾驰的节奏中舒缓下来,尝试在只有一个人的世界里,面对自己。在没有deadline逼迫甚至也少有peer pressure的时候,怎样的行为能够获得自己内心的认同,怎样表达自己能够最自如而无所顾忌,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充分的时间来细细解答。跟同在交换的好友聊起来的时候,我们一致认为“no one knows you so no one judges you”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状态。每个人可以摆脱过往的惯性,为自己向往着或举棋不定着的生活方式做一些独特的尝试,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正是交换的魅力。
当然,交换的过程中也结识了很多很棒的朋友,有机会参与很多富有特色的活动,虽然可能也说不上什么特色比如万圣节的时候仿佛全世界都在雕南瓜。但我相信,这段与自己相处的经历,无论是视作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还是视为一个自我审视的过程,才是交换的半年中为我们带来最多改变的因素。
换言之,交换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去了哪里,而在于我们离开了原地。
 
世界很大
香槟/厄巴纳虽然地域偏僻,但也阻挡不住我们“看看世界”的迫切心情。考前浪考后浪10天秋假浪,是像我这样贪玩的交换生的必修课程。美国的很多学校周五都不设置课程,自然也为交换生们提供了光明正大的周末背包旅行的机会。由于学校开学很早,我们一行四人8月初就飞到了美国,从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到中西部的盐湖城、黄石公园、大峡谷、拉斯维加斯一路近10天浪得痛痛快快,学期中也时不时说走就走去了好几趟芝加哥,还有东海岸以及南方温暖的佛罗里达。在密歇根湖畔听风与在迈阿密海滩听风自然心境不同,拉斯维加斯的纸醉金迷与纽约的灯红酒绿也自然不是一种气质。住进Airbnb上订到的房东家里,或者坐在Uber的车上,跟房东/车主家长里短的聊几句,感受他们对于生活的不同态度,也是交换过程中最有趣的小事之一。
其实初到美国的时候,觉得人生处处不易,生活举步维艰。宾馆冷气开得足以把我吹飞,咖啡机强行烧出来的热水也是奇奇怪怪的味道,宿舍里的中央空调根本不能关晚上风声吵得无法入眠。然而时至今日,交换余额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再观察生活,已经很难再描述究竟有哪些不同哪些差异,一切似乎都波澜不惊地习惯了,连“双十一”和“黑五”也不约而同地都进入了全球齐剁手模式,中美差异,似乎真得没有那么大了。人们常说“活久见”,待到见得多了之后,也便习惯了也尊重了差异。
说起生活质量,我们还是由衷地想念中国。由于美国高昂的物价和人民币暴跌的汇率,购物时默默乘6.5总是有一种无力的心塞感。后来,我们学会了用“一顿有饱足感的饭”的价格来衡量物价,购物的时候想到这不过是一两顿饭的事儿便顿感心安理得,基于此还得了一个自然而然的推论——购买力评价计算的话,中国的GDP真心是很惊人的。
或许,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同龄人们在做些什么。记得一年前的《交换专刊》上,刘筱芃学姐写到了“安宁与挣扎”,而这也是我与当地同学们相处时最深的感受。UIUC的本科学生,直观上看分化十分严重,一些孜孜进取的同学,一些沉浸party的同学,或许中间还有“沉默的大多数”。并不像我们习惯认为的那样,有一些local学生其实非常努力非常辛苦,金融实验室的机房里,经常有人从开门坐到关门十几个小时连饭也顾不上吃,甚至我在交换期间也亲历了一位同学在机房中休克倒地。有的同学大三便做起了Bloomberg实验课的讲师,熟练程度令我们叹为观止;有的同学当堂几十分钟搭出一个精巧的LBO model绰绰有余。然而,他们的生活依然处于挣扎之中。跟我一起上课的大多是本校大四的学生,依然有很多人拿不到offer,依然有很多人看不到自己出路,而最悲哀的一点是,他们并不像我曾经想象的那样“不努力”,相反,他们已经挣扎得十分辛苦。或许,是因为UIUC不是足够强的Target School,或许,是经济形势拖累了就业。作为局外人,很多时候只能叹息。
世界这么大,或许只有见多了光明与阴影的交替,才会更准确地判别自己究竟身处何方,该向哪里前行。
 
关于学习
最后,关于学业。UIUC对待交换生十分友好,除了会计课程之外,其他课程几乎全部开放,甚至对当地学生有严格先修要求的课程也不限制交换生选课。诞生了华人导演李安的戏剧专业也是UIUC的王牌之一,同来交换的小伙伴也有人选修了戏剧、艺术甚至滑冰方面的课程。
会计学是UIUC商学院的骄傲,这里的会计专业排名已持续位列全美前三很多年。走进楼里,左手是KPMG会议室,右手是EY学生活动中心,不远处还有PWC咨询室,当然也少不了Deloitte教室的存在。校招的的季节里,一整个像舜德楼一样的大厅都被四大的易拉宝占领,西装革履的同学们成群结队地等候着与面试官们交谈。长期强势的会计专业输送了一大批活跃在金融领域的校友,目前的在校生们也得以从中受益。例如,我有一门课的老师便是一家Boutique投行的Head,每周拿出一天时间来专程返校上课,课上做pitch presentation的时候,他甚至把涉及的公司的CEO邀请来作评委提问评分。这种与业界的紧密结合,是北美商学院的重要特色。虽然UIUC由于地域所限,不像城里的优秀商学院一样资源丰富,但仅有的一些机会也是对我们在清华的理论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对于经管的同学来说,大三上学期尤其是一个有趣的时点。交换期间大家往往会选修3-4门专业课程,其数量几乎相当于前两学年在清华的专业课总和。交换期间的课程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自己对经济学、金融业各个细分领域的认知,在课程中的尝试、思考也塑造着自己对于未来的选择。在清华几乎形影不离的朋友,交换期间与我选择了内容几乎没有交集的课程,每每聊起来近来生活,一个在跑回归一个在做case,不禁有一种“回国相逢应不识”的感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也正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得以有更多的空间去探寻自己的心之所向。
最后,愿世界各地的好朋友们一切顺利。(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 撰稿:杨依林修改:苏湘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