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言

当前位置: 首页 海外交换 学生感言 正文

交换季|周凌轩:在巴塞罗那“调剂”一下生活

image.png

周凌轩,经52班,现在西班牙ESADE商学院交换。一个学法律的小会计,交响乐队大提琴声部成员,无论是玩还是学习都会竭尽全力。

开始着手完成这篇约稿的时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独立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市区的罢工仍在持续。街上游行的人很多,出门恐怕不是很安全。于是我便安心待在巴塞罗那郊区宁静的小镇,和同学租住的房子里,一边喝着酸奶,一边构思着该如何讲述我的交换故事。想了很久,想了很多,却又有点无从下笔。

不如先讲一讲在巴塞罗那的生活吧。

真是时光飞逝,八月中旬初到巴塞罗那的时候,晚上九点太阳依然没有落山,如今七点左右夜幕便已笼罩全城。渐渐适应了巴塞罗那这个慢节奏的城市。这里的人们早上起的晚,八点以前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太多的行人和车辆,他们上班也晚,九点半的时候依然有很多上班族坐在街角的咖啡厅慢悠悠地喝着咖啡。中午饭一般要拖到下午两点再吃,城里的很多餐厅在晚上八点后才开门营业。学院给我们做Orientation的老师就曾经打趣地说:You need to be hungry at the right time in Barcelona.”入乡随俗,于是我每天早晨八点多才起床,十一点开始上午第一节课,晚上八点再给自己做晚饭。在清华的日子里,我曾无数次幻想没有早课,每天晚上在宿舍吃夜宵的生活,没想到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如今在巴塞罗那全部得以实现。起初的几天每分每秒都沉浸在这种幸福感中,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了。

学期初曾集中学习过半个月的西班牙语,课程结束后原本以为自己的西语水平至少可以去餐厅点个餐,但是后来渐渐发现服务生好像都听不太懂我说的西语,也许是发音太不标准吧。还好巴塞罗那的市民非常友好,看到我是一个西语不太好的外国人,他们都会用自己很蹩脚的英语热情地和我交流,因此语言上倒也没什么太大障碍。

这里课程的压力小了很多,一周只有四门课,比在清华修着双学位一个学期动辄35学分的日子不知轻松了多少,再也不用像赶场一样每天穿梭在三教、六教、伟伦楼和明理楼之间了。ESADE的教学风格和清华非常接近,二三十个人的课堂,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授课程内容,底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有奋力敲击电脑键盘记笔记的,也有心不在焉玩着手机刷Facebook, INS的。我选的几门课,老师分别来自芬兰、意大利、西班牙三个国家,由于英语都不是母语,讲到激动处,芬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自然而然地就夹杂在英文句子里了,听的同学们一头雾水,但随后又会加以耐心的解释。感觉这里和清华课堂的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老师更重视手把手地教授我们实际操作,至于基础知识则更多地让我们通过课余时间的自学来掌握。以金融衍生品课程为例,每节课课前都会有Quiz,内容就是当堂课的基础概念,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通过课前自学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老师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堂讨论和讲授其它延伸的内容了。虽然每节课准备Quiz挺让人头疼,但是却发自内心地认同这种教学模式的高效。平日里最喜欢在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的课后找老师答疑,教这门课的老师是个胖胖的,头发花白的西班牙大叔,做过审计也做过律师。有的时候两个人有限的英语水平都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只好用手比划,甚至靠小眼神交流了,想想也是挺有趣的。

巴塞罗那的天气非常好,这两个月以来只要不下雨,几乎天天都是晴天。早晚稍微凉一些,白天二十度左右的气温非常宜人。这样好的天气让我每天下课回家后都忍不住出去跑一跑,大口呼吸新鲜的空气。最喜欢离家很近的蒙特惠奇山,每天跑上山顶三公里,在山顶吹吹地中海的海风,看看远处热闹的巴塞罗那海滩。然后再走三公里下山,在半山腰看夕阳西下,夜幕缓缓笼罩巴塞罗那全城,简直是一种享受。半山腰是巴塞罗那著名景点,国家宫。国家宫旁边有一个小观景台,我跑完步常常在那个小观景台逗留一小会儿,看着国家宫前散去的游客,消失在远方的夕阳,然后压压腿,发发呆。人不能闲下来,一闲下来就喜欢乱想。在蒙特惠奇山观景台发呆的日子里,我常常会想,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加泰罗尼亚海滨城市,这样的生活又到底是不是当初决定来交换的时候我所真正期望的呢?

坦诚地讲,当初做出交换的决定多少受到了一些从众心理的影响。尽管交换意味着我的一些专业课和法双的课程需要留到大四完成,大大增加明年秋季学期的学业压力,但是当身边的同学都前往其他国家交换的时候,我依然缺乏足够的勇气让自己成为留守的“少数人”。总是觉得和大部分人相比少了这么一段经历会让自己非常遗憾。我并不是一个喜欢“随大流”的人,但在交换这个问题上终究还是“随大流”了一回。

每当朋友们得知我去欧洲交换的时候,第一反应永远都是“哇哦,你去欧洲交换就可以好好玩了!”说实话,这样的祝福总会让我有点哭笑不得。选择来欧洲交换多少是有些无奈的。原因很简单,绩点不够高,托福成绩也不够高。不过现在如果能重来一次,我大概依然会选择欧洲吧。事实上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成大家趋之若鹜的北美,确实曾经有些许后悔和遗憾,但是来到欧洲以后才逐渐发现,北美有北美的好,欧洲也有欧洲的好。在蒙特惠奇山的观景台,圣托里尼到雅典的船上,巴黎开往柏林的夜间巴士上我都曾反复思考:我们当初挤破脑袋想申请去北美交换的名额,到底是真的渴望那种紧张充实的学习生活,还是因为那种前往众人梦寐以求的学校交换所带来的满足感和认同感呢?仔细想来想对我个人而言追求的恐怕并非前者。相反,我内心一直渴望的是一种比在清华更自由轻松的生活,一段能更多的由自己支配的时光。

我知道这种生活对于学生阶段的我来说是一种奢求,但是我依然一直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更自由一些,哪怕只是一点点,哪怕只有一个学期。在清华的日子是充实的,但感觉又是无时无刻被束缚着的。成绩、社工、实习、人际关系就像是一张无形的网裹在自己的身上,束缚着自己的行为,让生活中属于“本我”的时刻变得越来越少。在可以预见的接下来的两年,毕业的紧迫感,实习的压力,保研或是申请留学的压力恐怕只会让这种束缚越来越强,而这又是园子里每一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生活。只有在巴塞罗那的海滩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吹着海风,在蒙特惠奇山上大口地呼吸地中海的新鲜空气,在街边喝着甘甜的Sangria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自己暂时脱离了束缚,体会着在清华少有的“本我”时刻。

我这两个月利用不上课的时间走过了不少地方。从南欧到西欧,无论是爱琴海的日落、雅典的神庙、巴黎的街道、慕尼黑的啤酒节,还是瑞士的雪山、意大利的提拉米苏都曾让我流连忘返。欧洲交换仿佛已经和旅行画上了等号,曾经多次和朋友讨论过旅行的意义是什么,但其实我也不知道答案。

在雅典的街头大口吃着当地特色烤肉的时候,我曾经把旅行的意义归因于体验各地的美食,但这终究还是太过肤浅;走在柏林墙下看着斑驳的墙壁,我以为旅行的意义在于体会沧桑的历史,但也渐渐意识到并不是每一座城市、每一座小镇都有着厚重的历史留给我来体会;甚至当我看到巴黎圣母院门前一批又一批中国旅行团举着小旗经过,卢塞恩湖畔不断有同胞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让我帮忙拍下一张张游客照的时候,我有些迷茫了,开始怀疑自己的旅行究竟有没有意义,是否也像大部分游客一样走过一个城市,打个卡,拍几张游客照,仅此而已。

后来渐渐也就释然了,对于我来说,热爱旅行正是因为旅行也能带给我那种轻松、自由、不受束缚的生活。当我在雅典卫城感慨着“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 but its gone ”,在慕尼黑啤酒节举着1升的啤酒杯在疯狂的人群中开怀畅饮,在瑞士皮亚斯托山的小火车上呆呆地望着远处地雪山,听火车司机给我讲着巨龙的故事的时候,不觉间就沉浸在这种难得的自由中了。人在旅途,只需贪婪地欣赏美景,用心体会每一个城市地人和物,不用再为堆积的deadline而担心,不用拼死拼活为了期末考试在舜德阅览室冲刺复习,也不用再在出成绩之前精心地计算着那么一分两分,担心着自己最后是B+亦或是A-。它更像是一种短暂的逃避,把自己从现实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但我又终将继续面对平淡的生活,因此这种小小的逃避就显得异常珍贵。

在清华交响,每当一首曲子练得太久了,大家往往会有些厌倦。于是我们会选用另一首有趣的小曲子“调剂”一下,排练这首小曲子放松,为的是以更好的状态继续投入到之前那首曲子的排练中去。交换于我而言也是如此。无论是在巴塞罗那还是在欧洲各地的旅途,都是一段我所渴望的自由轻松的生活,作为对大学生活的“调剂”。待到交换结束返回清华的时候,便又要收拾心情,打起精神,负重前行。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游行的人群渐渐散去。我迫不及待地想再次跑上蒙特惠奇山,坐在观景台上,看看落日的余晖,吹吹地中海的风,享受属于自己的交换时光。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  撰稿:周凌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