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言

当前位置: 首页 海外交换 学生感言 正文

交换季|李梦馨:当三重“不再”纷至沓来

image.png

李梦馨,五字班信管专业,现在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交换。一只爱好文科的理科生,被法国的艺术气息和HEC Paris的学术水平所深深吸引。

1.不再苛求缜密完备的计划

学会经历那些不期而遇、误打误撞的“此刻”

 “很幸运遇见你,虽然不是想象中的模样。”

之前并没有想过,我会是这样来到法国。小时候读《茶花女》,懵懂的我遗落了觥筹欢声背后那座面目模糊的城。后来追琼瑶剧,用家家户户窗口有花的小镇和孤立世外、延滞时光的城堡造过一个梦。西方文明结课论文,我选的题目是“尝一口法兰西”,冠冕堂皇地用吃货眼光盘点尽法式珍馐。我设想过无数种法国之行的打开方式,立过很多豪情激荡的flag,但生活总是偏爱始料未及。

落地第一天,带着未倒时差的眩晕误入巴黎植物园, 偶遇了高冷素颜的蓝色牵牛花和灿烂得不解人世风情的向日葵,那天的晨风没有想象中浪漫的幽香,却送来了一捧不谙尘世的清甜。

Massy Palaiseau倒车,一个箭步冲上车,还来不及庆幸成功赶上关门前最后一秒,车已缓缓停在荒凉的铁轨中央,惊觉我们误打误撞被困在空无一人的车厢,才发现这居然是刚到终点站等待中转的车。

在交换时走进巴黎,意味着我们的交集不只是塞纳河的波影和马卡龙的甜软,还浸染上学业的理性和生活的烟火,蘸上了手忙脚乱的窘促和不期而遇的惊喜。

交换于我的第一印象,是暂别fixed schedule的生活,离开熟悉的城市和习惯的社交氛围,带着一种无从准备的心态面对未知。我终于像Spencer Johnson笔下的小人儿,即使没有全知的计划,也无所顾虑地冲出去。前方或许没有心心念念的奶酪,不过是薯片也不错呀~

在第一个月各种迷失在地铁站二十几个出口不知道从哪走、各种机缘巧合错过巴士错过航班坐上反方向的地铁,我们渐渐对巴黎的生活游刃有余,也培养起一种从容的心态——拥抱每一次意料之外。

原来所谓妙不可言,不是完成一项既定目标时的心满意足,而是偶遇一处风景、误入一个故事时的黯然心动。

恰好,法国是一个适合偶遇的地方,欧洲是一个暗藏惊喜的迷宫。有讳莫如深的皇家秘史,有才人辈出的文学艺术,有峥嵘不复的战场,有遗世独立的城堡——历史与传说的密度太高,以至漫不经心的一步都可能走进童话过往。在塞纳河边不经意回头,会看到圣母院的钟楼,此刻,误入了敲钟人的故事,偶遇了钟声中斑驳的市井往事。在橘园欣赏过莫奈的睡莲,随意下一层楼便走入Paul Guillaume的丰富收藏,此刻,偶遇了 Laurencin画中的Coco Chanel,不禁感触女人看女人精确的同理心,能够捕捉到优雅中转瞬即逝的忧郁。

也许最巧妙的不期而遇,是一方的始料未及,遇上一方的蓄谋已久。当我们误打误撞的意料之外,遇见这片土地厚重历史文化的情理之中,方在此刻,无关别事。

2.不再迷信绝对的分类

学会画一个均衡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HEC Paris,我会说“巧妙的均衡”。

她坐标时尚之都巴黎,但是却位于小巴黎外的 Jouy en Josas小镇的山上。1小时的车程不至于让我们远离小巴黎的浪漫风情,山上的乡村气息又给了我们无数个拉开窗帘便收获一幅层林尽染水粉画的清晨。她是一所国际化的商学院,却又有几分与世无争的隐逸,刚刚面对欧洲各知名VCpartners做完presentation还未平复心中的激动,又沉醉在后山湖边“身在此间无论魏晋”的清朗秋意中。

傍晚天色未暗,走在从宿舍到食堂的路上,小镇上古老教堂的钟声会穿过树林参差的枝叶如约而至,给校园涂抹上老照片悠远静谧的底色,而紧邻食堂映入眼帘的,却是校友提议建造的那座海螺壳般、现代风格的小教堂。饭后夜色袭来,走在从食堂回宿舍的路上,一边是几盏晕黄路灯点缀的、暗色调的树林,天空的余光和树林的影子在分界线上模糊着,令你不禁思索印象派对“眼前色彩”的急速呈现,一边是灯火通明的学生活动中心,为你送来混搭却和谐的BGM,空灵优雅是手指与钢琴琴键的彻夜长谈,如泣如诉是演员与剧中人物的错位重合,你发现自己正走在一条无形的分割线上:右手静谧,左手繁华。

这是我眼中的HEC,她是一个黄金分割点,却又在多元的交流中模糊了原有的分界线,达成了另一种融合。很多教授兼具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业界经验,教学中会寻找理论和实践的黄金分割点,课后任务大多是casesimulation。为我们讲Venture Capital的老师是EXPENco-founder,他喜欢西装搭配球鞋,会盘腿坐在教室第一排的桌子上花半堂课的时间给大家解答问题,再把剩下半节课交给邀请来的VC大咖做分享讲座。在Fashion Management课上,我们欣赏设计师们跳脱理性、无关商业的奇思妙想,也分析不同细分市场中business model的运作和利弊。来自全球各地的同学拥有敏捷又多样的思维,课上追求lecturediscussion的黄金分割点,大家灵活随时的提问会延滞进度却可以拓展深度。

走在这条黄金分割线上的我们,不知不觉走出了分割的思维模式,转而以互文的修辞来思索。关于过程与结果,关于历史与未来,关于东方与西方,不再一味追求定性的标签和分类,而是在分割点上观察左右的相异特质与模糊融合。

3.不再盲目靠近,学会用距离稀释思绪

以前一位学长对我说:“交换会让你有一段清闲的时光,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未来的路在哪里。”在HEC认识的小伙伴说:“我来交换的一个目的是暂时逃开紧凑繁忙到没时间回顾的生活、远离充斥自己思维的peer pressure,找一找心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也许我们潜意识都明白,对当下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不是近视的症状,并不是靠得越近越能看清。但是我们找不到远离的机会,生活织成交错的丝缕,我们缠绕在其中,无从辨析也无法抽离。

而交换给了我们物理上的距离,暂时离开学校紧张的课业和社工,暂时远离原本咫尺间的亲情友情爱情。

当“必须”的概念在生活中隐形,当时间不再以deadline为标记,我们会疑惑:为什么每个人都试图从peer pressure中挣脱,我们却依旧困在这个均值束成的茧里面?为什么每个人都渴望自主定义未来,我们却难免作为总体的无数分之一而成为desire taker

当距离把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稀释,我依稀辨认着脉络中影印的自己。我热衷思考却懒于行动,因为缺乏主动的时间观念而陷于被动的deadline,我需要给自己紧张的韵律感和直截的行动力。我囿于童话里的水晶,习惯性依赖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心,我需要告别能力上的依赖,来维系情感上的依赖。我偏颇地迷恋感性认知而抵触理性深思,却不曾意识到它们的均衡——理性的从容,可以保护感性的玲珑。突然发现,我们走过的距离,不只积累了阅历,也定义了我们自己。

距离本身是最有力的追问,告别的那些中,什么最牵动我们的思念?从前距离很近,我们和爸爸妈妈的沟通却被各种安排挤占,此时距离很远,对彼此的挂念一次次延长通话的时间,时常分享着见闻、面对屏幕手舞足蹈。从前与朋友面对同一扇窗,某些交谈被默认的默契搁置,此时我们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微信的文字却常引得几个时区的我们起床后相继笑出声。

那么远,那么近,距离的悖论或许是,稀释了思绪,却馥郁了感情。

碎碎念超出了预计的字数,谢谢耐心读到最后的你们,希望这三重“不再”可以帮学长学姐重温交换时最真切的体验,可以为学弟学妹们做选择提供一份参考。也或许,只是纷至沓来的此刻心事。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  撰稿:李梦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