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妙然,来自经54,曾经是院团委组织组组长,和校国旗仪仗队的成员。看起来特别红,其实也是半个二次元少女,也喜欢旅游喜欢拍照。
直至动笔时才猛然发觉在UIUC(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交换的四个月,竟已过半,这不禁让此刻提着笔的我有些惶恐。但要说比起紫荆公寓里的那个自己,我想我真的变从容了很多。
香槟是个坐落在玉米地里的大学城,从学校去一趟沃尔玛都要经过望不到头的玉米地,从北京的雾霾逃到这里,确实是个呼吸新鲜空气的好机会。天气和空气之外,还有早就该换换的心境。
交换的初衷是想感受北美的大学教育有什么不同。UIUC的环境有种莫名的熟悉感,差不多大的校园(只不过没了自行车),同款的大礼堂,还有数量惊人的华人——走在校园里听到的十句话至少有三句是中文——连商学院教学楼布局都和舜德楼有着微妙的相似,大厅的圆桌旁总是坐着穿着正式的学生,表情严肃地讨论着。
图:同款大礼堂,真名是Foellinger Auditorium
但仿佛又与清华不一样。在UIUC,交流与沟通是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这里学生的参与和老师的讲授同等重要,老师引入新概念前必定先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投资学的老师,就算大家一时回答不上她的问题,她也决不直接公布谜底,而是一定要等我们自己想出个眉目来。这里的老师们就是用这种吊胃口的方式引导我们去理解理论的来龙去脉,于是思考的过程就变得刻骨铭心。在这里,所有的课堂都允许学生随时打断老师来提问,哪怕你只是突然发现自己上一张ppt有句话没懂;在这里,即使是我这样万年不举手的闷葫芦也忍不住开始发言。作业的形式亦体现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思想,小组作业占了绝对比重,即使那些很普通的计算题也是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布置的,而我也由此认识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同学。
日子走得不慌不忙。在UIUC的学习变成了一件特别纯粹的事情,交换之前我离开了所有的社工和社团,了无牵挂,在这边几乎没有任何微信消息。比起五六月份时从早到晚守着微信四处灭火的感觉,现在简直清静得不可思议。我本不是个爱热闹的人,也懒得出去玩,可每周只有四天课(商学院周五不排课),闲着的时间都窝在家里却又似乎辜负了这份宁静,唯一的选择便成了好好学习。真真正正地把教材读一遍,在上课前把布置的材料读完,收获和只听老师讲、听着听着就困了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学校的图书馆是24小时开放的, 寝室的公共自习室也开到凌晨,可以抱着杯咖啡安安心心自习到深夜,不是因为赶deadline,而只是因为想多看点书。
读社会学文献的日常
我在这里最喜欢的其实是一门社会学的课,Gender and Work。每节课之前读完文献,课堂上由同学轮流带领大家讨论相关的问题。我发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学双学位的学生,竟然到了UIUC才第一次真正静下心来读了几本社会学的书,去窥探了社会学研究是怎么做的,去参与了课堂讨论,去理解了那些抽象的大概念如何体现在具体的社会问题中。这门课不仅让我发现了人们的性别观和职业观是多么taken-for-granted,更让我自己发现了以前在学习上是如何浅尝辄止,收获寥寥。耐心地把文献读完,读到最后发现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所有的伏笔都得到了呼应,恍然大悟间竟有种神圣的感觉,和看完一本架构严密的精彩小说的感觉很像,这是多幸福的感觉啊,可我却到大学第三年才体会到。
专心做一件事是非常奢侈的事情。非常奢侈,在人人都不得不多线程运行的顶尖高校更是如此。但是交换有大把纯粹的时间,这赋予了你奢侈的资本。对于我来说这更是一个全面自省的好机会,直视自己曾经的得过且过,甚至自欺欺人,然后改过来。
感觉就像是做了一次中药的调理,浑身舒服。
同时得到调理的不仅有学习习惯,也有生活习惯。在这里,有了充裕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情做点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买了瑜伽垫在寝室锻炼,比如穿着民国风的裙子在学校游荡,比如出于兴趣参加了一次教会的Bible Study,比如在清华和上交的学长们带领下去了国家公园,看到了层林尽染、连绵阔丽的阿巴拉契亚山脉。
但思考人生的机会确实变多了。人一闲下来,就会发现生活没有目标是不行的。大一大二因为要忙的事情太多,deadline取代目标成为了生活的动力,结果最需要思考的东西却一拖再拖。现在我终于顺着自己的心意选了两门Marketing的课程,虽然课程质量没达到期望值,但却确认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至此我终于与那个纠结了两年为什么要读经管的自己达成了和解,既然有了想走的方向,那么喜欢的不喜欢的课程,都好好学下去吧。
大学四年,确实需要一点时间,或许还要一点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的空间,让自己不要那么忙,直到想清楚了自己该忙什么,便会突然觉得呼吸顺畅。回到清华必然不能再这么闲了,但至少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惶惶不安。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 撰稿:万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