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经管学院赴山东菏泽精准扶贫调研支队由学院学生社会实践首席顾问徐瑜青教授带队,由经管实践组带领,八名大一队员组成,于1月21日出发调研。清华经管学院校友孙爱军学长作为菏泽市委书记,深入基层,带领菏泽在精准扶贫之路上走在全国前列,对实践支队的行程作出了精心的安排。
在菏泽市扶贫办的带领下,支队参观了菏泽市扶贫展览,进行了第一次精准扶贫主题座谈会。
会上扶贫办蔡主任对菏泽市扶贫工作作了初步介绍,除了表达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态度和对“精准”二字的理解外,主要讲述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包括“双向承诺制”、“扶贫车间”、“两项保险”、黄河滩区筑村台迁建、“电商扶贫”等方面。
“双向承诺制”是指为贫困户分配政府工作人员作为帮扶人,双方组成对子签订双向承诺书,贫困户承诺积极配合努力工作,帮扶人承诺尽力提供帮助。
“扶贫车间”是建在村中的手工业小车间,帮助农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两项保险”是政府代贫困户缴纳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与现有的保险体系构成六道防线,防止贫困户因伤致贫、因病致贫。
其中“扶贫车间”是菏泽市的创新之举,已被国家高度重视并全面推广,故支队将调研重点定位在对“扶贫车间”的探究。
我们在对扶贫车间的一天集中调研后,逐步梳理出扶贫车间的过去雏形、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
过去雏形
我们第一站来到了位于董口镇代堂村的“小窝棚”,它是扶贫车间的雏形。
两年前,一户人家自发搭起这个由塑料布、彩钢板、展板覆盖的简陋发制品加工点挣些小钱,附近许多村民出于兴趣加入其中。后来它的模式得到镇党委书记的发现与推广,扶贫车间的概念由此而生,一开始它被称为“扶贫就业点”。现在这个小窝棚依然存在,在约20平米的小窝棚中,八九个老奶奶正在做工。她们年龄最小的六十六岁,岁数最大的超过了八十岁。她们的工作是“扯发团”——理顺收购得来的散乱发团,这是发制品加工的第一步。
这些奶奶们在窝棚搭建前,有的腿脚不便无法种地;有的土地极少,收成只够做口粮,农闲无事可做。现在做工,每人每天工作八小时,按时计工资,每天收入十三元。钱虽然不多,但也能得些零花钱,工作时还能与其余老奶奶唠唠嗑,也丰富了她们的精神生活。
发展现状
在吸取了“小窝棚”成功的实践经验之后,鄄城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扶贫车间建设。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特色加工业基础、企业有用工需求的优势,扶贫车间模式在鄄城县实现全县覆盖。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采取多方共建的方式,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这些车间大多建在村头或学校医院附近,工人大都是附近的村民。现阶段的扶贫车间,规模和生产战略都处于发展阶段。
董口镇代堂村扶贫车间建于2015年9月,占地约200平米,最多可以吸收200人同时就业,包括95户贫困户。这家车间主营发制品,闲时兼做藤椅,视订单情况而定。在我们到达时,正在做工的有十二个人。工人的工资按件计费,按月结算,平均日工资在四五十元左右。按件计费的方式给了村民很大的自由度,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做工时间。车间内的设备是承包人自己投资的,目前的年利润在七八万元左右。厂房顶装有光伏设施,发电所得收入全部分红补贴给贫困户。
后宋楼发制品扶贫车间主营发制品,占地约250平米,覆盖人数约300人(25户贫困户),当时正值饭点,到场工作的有50人左右(10户贫困户)。承包人宋爱华也是自己投资购买设备,与第一家到访的车间一样,采用代加工模式。工资计件,每周会有车间内部的技术培训。现在已是政协委员的宋爱华跟我们讲述帮助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的经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待开始工作后,便能提升他们的自我感觉,从而增强其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另一家臧庄发制品厂则刚刚于2017年11月成立。年轻的老板由于身体不好,原本也是贫困户,但是有缝纫手艺的他自己在家做工,后来和妻子一起在工厂工作,收入不错。在村干部鼓励下,两人开办了一家新的扶贫车间,自己创业,实现了从贫困户到小老板的转变。
这家车间厂房还很新,占地约300平米,厂房租金每年4000元,外面的招聘广告上写着“招聘女工,贫困户优先”。
“我再也不是留守儿童了!”一个小孩儿开心地说道。他母亲由于扶贫车间“挣钱顾家两不误”的优势,选择了回家到扶贫车间工作并照顾孩子。支队在箕山镇高屯服装厂中看到了很多小孩子,他们已经放学,安静地在母亲身边看着她工作。
加工儿童服装的箕山镇高屯服装厂有两个车间,负责人是残疾人谭志祥。他在实现自己创业梦想的同时,也主动联系帮助本村以及周边村的贫困群众和残疾人优先到本车间就业。谭志祥还积极尝试电商销售,拓展渠道,也因此被市残联授予“全市残疾人致富能手”。
扶贫车间选择的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较低、生产程序简单的产品,非常适合贫困人口,特别是农村留守妇女解决就业问题。他们经过简单的技术培训,即可上岗挣钱。
未来发展
本次调研的车间中,也有发展比较成熟的,可以为扶贫车间发展提供思路。比如董口镇瀑润丝发制品加工车间,在菏泽市内有大学生团队负责销售策略的总体规划,线下经销商代理销售,线上自营,线上线下用不同的品牌达到最大收益,进一步规划直接对口客户去掉中间商议提高利润。
再如鄄城县金手指户外家具加工厂,承包了8个扶贫车间,45个加工点,共计1500工人。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了他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
“老板,我们村有个扶贫车间现在闲置了。能也干你们这个吗?”
“可以派个机灵点的来学一下,回去带工人先干着,过几天我派个师傅过去指导一下。”
我们询问那些扶贫车间产品的销路,发制品卖往国外,衣服卖往农村廉价市场,“金手指”家具厂则有台湾客户的订单。这个订单从去年七月持续到今年四月,这样一个大订单是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资本。这样的扩张形成了规模效应,拥有技术和客户优势。老板如此调侃工人之多:“去年中秋节我买了3200斤月饼,一人分二斤,居然不够分!”
因此我们发现扶贫车间的未来发展可能会有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一个是扩大生产规模,建立在大额订单基础上,薄利多销;第二是贯通上下游产业,自己承担起创造订单、电商销售等企业职能,获得更稳定的收入。
此外,出于各种原因,扶贫车间虽然有着制度优势,但是尚不能解决所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因此菏泽推出了“一户一案、一人一岗”的精准脱贫方案。支队成员也在臧庄村分组入户调研一户一案的实施情况。
在黄河滩区扶贫的过程中,鄄城县采取就地建“村台”和异地迁建相结合的方式。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经常性的洪水也给黄河滩区的村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减少洪水损失,黄河滩区的村民们用筑屋台的方式将房屋建在高台之上,但是零散的“房台”给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虽然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投入使用后,黄河洪水现象有所缓解,但是菏泽政府还是修建新工程,筑起“村台”,即一个能够容纳整个村庄的大台,将整个村庄垫高。
经管学院团委实践组在2018年寒假第一次派出寒假实践院系重点支队,由学院老师带队、辅导员指导,实践队员精心选拔,主要目标是七字班实践骨干培养。今年的主题是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两支院系重点支队分别前往山东菏泽和贵州安顺进行实践,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 撰稿:佘呈柱 王思漪 王斯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