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次爱国主义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活跃在五四运动之中,也成为了后来中国学界的泰斗。
巴黎和会的不屈外交家
顾维钧,1899年考入上海英华书院,1901年考入圣约翰书院。1904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及外交,获博士学位。
1919年,顾维钧作为中国巴黎和会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
日本当时认为自己应当继承德国权益,理由便是自己出兵打下山东与胶济铁路,同时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所以中国必须承认这一点。
顾维钧逐条批驳日本的要求。他认为,‘二十一条’的内容并不该算数,因为依据国际法‘武力胁迫原则’条约效力仍存疑问;并且国际法中规定有‘情势变迁原则’,中国此前并未参加一战,但后来也对德宣战,因此条约失效。顾维钧依据扎实的国际法律,驳倒了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
但由于和会受到英法美日等国的控制,日本最终还是取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中国国内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
“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5月4日下午1时许,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三千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在北京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史称五四运动。
陈独秀立场鲜明的支持着五四运动。他在《每周评论》上连续3期出版了《山东问题》专号,详细报道了北京学生爱国运动,顺势推动了全国运动的发展。又发表了《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北京市民宣言》等文,提出了“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的战斗口号,以及“直接行动,根本改造”的目标,为运动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评价陈独秀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五四运动都是由他领导的。
“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一位领导文学革命的哲人
在“五四”文学思潮中,胡适所倡导的精神可以概括为“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前一个理论是文学工具的革新,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新。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切理论都可以包括在在这两个中心思想里面。”通过汇集与兼并“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胡适创造了中国新的文学理论与思潮,将中国的文学真正推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胡适在五四运动期间中不仅一位是新文学的推动者,对于守护学生们的权益与精神的支持者。当北洋政府开始大肆逮捕爱国学生,连北京大学部分校舍也成为临时监狱。胡适勇敢的站出来探望学生,关心被捕学生的健康。此外,胡适还写信给上海《时事新报》,通过文字表达满对学生的同情,,对北洋政府的愤慨及蔑视。这篇文章被《时事新报》以《北京学生受辱记——大学教授胡适之先生来函》为题刊登在6月8日该报的头版头条,在社会上引起广大轰动。
始终走在革命前线的人
“沉默啊, 沉默,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死亡”
“假如一间铁屋子, 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 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 不久都要闷死了, 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 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这是鲁迅对好友钱悬同发出的感慨。
在五四运动期间,鲁迅致力于推广新文学运动,摒弃腐旧的传统习俗,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他加入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从第一篇《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在《新青年》上共发表文章31篇。通过这些文字内容饱满,文笔精炼,革命性强烈的文章,鲁迅在青年思想上产生即为重要的影响,深刻揭露了当时中国许多重要的社会议题。即使没有亲身参与五四的游行,鲁迅还是非常仔细的询问现场的状况,关心青年们的一举一动。并先后在新青年里发表文章支持五四运动。不论社会如何动荡,鲁迅一直都站在改革的前线。正如他在《这样的战士》中的“战士”一样不断地举起投枪,鲁迅自始至终都在坚定的前行,为中国人民的思想战斗,为救中国而战斗。
“五四运动”提出者
1919年罗家伦正在北京大学文科求学,是蔡元培的学生,在1919年被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五四运动当天印发几万份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就是有罗家伦亲自起草印刷,喊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一名词。
爱国学生的保护者
5月4日游行当天,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各校:“对学生要严尽管理之责,有不遵约束者,应立即开除,不得姑宽。”5日晨又明令各校校长:“查明为首滋事的学生一律开除。”蔡元培不顾高压,针锋相对,在《北京大学日刊》登出《校长启事》:“为要求释放被拘同学,鄙人愿负完全责任。”
在游行当天被逮捕的32名学生中,有20名学生都是北大的。蔡元培以身家担保,要求释放被捕学生,5月8日提交辞呈,5月9日离京。
北洋政府本已发布公告要查办北京大学校长,释放学生,现在却不得不挽留蔡元培先生,重新回京担任北大校长。
坚定的反对一切帝国主义
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给予先进的中国人以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在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到北京大学担任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培养充足的革命骨干,为五四运动的组织创造政治思想的发展条件。收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监督信仰之下,李大钊始终站在五四运动的最前线,d在五四运动期间全面唤醒中国人的尊严。在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坚定的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反对曹、陆、章等卖国贼及整个卖国政府。他把反帝斗争与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 为广大学生指明了斗争方向, 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也使得中国的主权得到全体人民的维护。
资料来源 | 网易新闻《盘点:五四人物风云谱》
期刊《中国纪检监察报》
期刊《同舟共济》
期刊《博览群书》
北京大学网报
百度百科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