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项目新闻 正文

这个夏天,一个关于善意的故事

Feb. 22

 “无人会幸免于最终老去,也希望下一次自己遇见类似的事情不会犹豫。”

在九月初,经43班的何千雨收到了一封有些不同寻常的信。朴素的信纸上是苍劲有力的字,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了赞扬,之前自己扶起的爷爷的亲人专程在老人出院后写信致谢。她心里一暖。

image.png

老人家人寄来的感谢信

时光倒回714日清晨上班的路上,何千雨在清华北门外的公交车站等待着去实习地点的公交车,远处驶来一辆664——并不是她想乘坐的,她继续低头看手机刷新闻。就在这一转眼的功夫,一位老爷爷一时不慎从664上重重地摔了下来,膝盖好似骨折,老人面部朝下,表情痛苦,肉眼可见的腿部有些变形。来不及多想,何千雨赶紧上前和两位同伴一起小心地搀扶起老人,同时拨打了120和最近的报警电话。看着老人疼痛难忍,何千雨尝试着和老人聊天以分散注意力,多少缓解一些老人的痛感。

在聊天中,何千雨了解到,老人和自己的爷爷同龄,这让她感到颇为亲切。话题逐渐深入,谈到了老人所从事的工作,她不由得肃然起敬。两人谈得颇为投机,老人的面容也平静了许多。那个早晨,何千雨似乎忘记了紧张的实习,她的眼中只剩下了这个被痛苦折磨的爷爷。她一直陪伴着老人,试图平复着他的情绪,直到救护车赶来,她看着老人被抬上救护车,才长舒一口气,匆匆赶到公司,却依然迟到了很久。

当天下午,老人的女儿从医院打来电话,告诉她老人即将手术,并在电话中表达了真诚的感谢。之后,她也记挂着老人的状况,几次联系询问老人的康复近况,就像询问家中的长辈一样亲切而自然。每一次听到好消息,何千雨都会小小的兴奋一下。

暑期实习结束,老人也渐渐康复,就在何千雨快要淡忘这件事的时候,她收到了那封感谢信,那个夏日的一切重新变得鲜活。随之而来的,是许多人的询问,“那件事真的是你做的吗”,这多少让她有些困惑。在她看来,那不过是一点基本的善意驱动下的“举手之劳”,她没有想到身边人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

其实那天,望着远去的救护车,何千雨的心里并不平静,甚至多少有些后怕。“彭宇案”之后,社会关于“扶老”的争论一直不休,屡屡发生的扶老人反被讹的事件,总容易让扶老的善心蒙上一层阴影。扶起摔倒在脚边的老爷爷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应,天性驱使,她没多想就第一时间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但在回想时,外在环境提供的安全感其实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旁边有目击证人;地点在清华附近;通过交谈发现老人意识清醒也和善可亲——她暗暗的给自己打气,这些足够为自己的善良提供一份保障。

这份善良最终得到了回应。老人的家人随信还附赠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书签和明信片,这让她颇为感动。德加的著名雕塑《十四岁的小舞者》(《Little Dancer of Fourteen Years》),和梵高的《向日葵》,在何千雨看来,这份对善良的褒奖是自己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之一。在一条微信朋友圈中,她这样写道,“无人会幸免于最终老去,也希望下一次自己遇见类似的事情不会犹豫。”

image.png

其实,何千雨后来才意识到,还有一件久远的事情,让她在社会上一片“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质疑声中,仍然坚定地选择施以援手。在一个雨天里,家里年过七旬的奶奶在外出时,在一个僻静的小巷中不慎摔倒,同行的爷爷束手无措之际,是一个路过的陌生人背起了奶奶送她回家。“也许自己的善行,冥冥之中就是对这样一份来自陌生人的善意的回报吧”,何千雨缓缓的感慨。

愿世上所有的善良都能得到温暖人心的回应。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