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项目新闻 正文

毕业季|徐宏泽——找到自己的最优解

May. 27

5-27-1.png

徐宏泽 45

经济与金融专业 留学生(日本)

即将赴华夏基金(香港)工作

清华阿卡贝拉清唱社员

b-rational乐队队员

清华经管学院第三十七届学生会副主席 

分管外联部

01



关于清华

当被问起为什么选择清华经管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时,身为日籍留学生的徐宏泽给出了有些不一样的答案。不同于中国高考生们分数恰好够的上这样简单粗暴的解释,他的确是有一段和清华的故事。徐宏泽在日本出生,六岁来到中国,父母是都移居日本的华人。徐宏泽父亲本科毕业于清华水利系,哥哥在北大,那么徐宏泽选择清华,似乎有一种传承的意味。至于选择经管,除了本身对商科专业感兴趣之外,多多少少也和家里的金融渊源相关,他的父亲即从事和投行相关的工作。如此看来,清华经管便自然成了徐宏泽最为合意的选择。


进入清华后,徐宏泽参与了很多文艺活动,包括阿卡贝拉清唱社、B-rationalSEmotion等等。他说,最初进入这些文艺组织,也是比较懵懂的。然而在一一经历过后,徐宏泽获得的更多的却是自己内心清醒的认知,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而不是简单地被别人的评价所影响。

5-27-2.png


02



关于外联

至于学生工作方面,加入外联部,也是因为自己熟悉这方面。饶是如此,在拉赞助方面,外联部的工作也格外辛苦。经管的学生节阵势一向颇为豪华,而这背后也是更加高昂的花费。一般来说,两三万就足够办成一个活动了,但是对经管学生节来说,光场地就是一笔挺大的开销。奖品、伴手礼、宣传材料,支撑着这些的,是冬情学生节三十万的赞助。这些赞助往往是一点一点堆起来的,有很多赞助还是一次性的,这使得外联工作充满了挑战。通过朋友寻找资源,通过校友寻找资源,外联的成果是看的见的数字,身居后台的外联,和其他部门在学生节中的工作的确是很不一样的。之后的筹备院歌赛时拉赞助的过程也可以算的上是惊险的经历。


没有和多数同学一样出国交换,徐宏泽选择了大三上学期留在清华。没有能够去成最喜欢的学校,徐宏泽坦言道,还是有一些遗憾的。然而,他也说道,交换与否也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自己对交换所带来的旅游等效用,对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期盼。留在清华的他担任院外联部副主席,副主席的工作不像部长那么繁忙,更多取决于副主席个人,然而他觉得既然被选上了,就应该做一点事情,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5-27-3.png


03



关于尝试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这样描述自己的徐宏泽,却在大四决定做一件事:和微信好友列表中的所有校内好友约一次饭。他说,一方面,这可能是自己受金融行业约饭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也是身处大四的特殊想法,把握认识最后的契机。


不过,徐宏泽说,约饭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约的人中就可能有潜在的至交,就算不能成为至交至少也成为了朋友;相比而言趁着在学校,随手约一次饭的成本是相当低的从列表中的熟人开始约起,到认识的人,再到仅仅是加过微信的陌生人,从开始的闲聊,到后来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聊天术,徐宏泽俨然把约饭弄成了一门任选课。功利主义的目的倒是很次要的,徐宏泽说,相比于大场合上和很多人蜻蜓点水的搭话,一对一约饭更易于形成平时交谈所达不到的层次的交流,认识了很多之前就觉得有趣却没机会去认识的人,这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很有意思的



04



关于未来

在谈及未来时,徐宏泽倾向于在香港工作。相比于日本来说,他认为香港的氛围更轻松。即使是大四真正做决策之前,我也没有想过在日本工作。徐宏泽说,他不是非常喜欢日本的工作氛围,认为整体环境过于压抑。日本职场上下级界限分明,前后辈关系严格,日语敬语体系复杂微妙,用起来稍不留神就会得罪人。同辈之间刻意保持距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难破冰。权衡之下,认为自己目前还是更习惯中国的氛围。


然而,徐宏泽目前没有在香港定居的打算,并说明自己还是有可能回到日本。自己是最了解日本的人,徐宏泽还是想要发挥自己跨文化成长经历的优势。至于未来工作的方向,徐宏泽在大三暑期有过去香港招商证券实习的经历,但是他觉得投行工作节奏太紧张,并不适合自己,而自己喜欢炒股,又对二级市场感兴趣,最终决定去基金工作。


被问及最想向学弟学妹分享的经验,徐宏泽认为对自己的定位很重要。不要完全否认比较,某种意义上,幸福的确是比出来的,徐宏泽说,认清自身的限制条件也是必要的,人与人之间的确有着潜在的不同,天分的因素在各个方面都是存在的。很多苦恼其实就是一件事情,是由于和别人比较而产生的对自己不足的不满。这种比较是必然存在的,不需要回避,但应该注意到这种差异的源头。


就像假如每个人都是厨师的话,大家拿到的食材本身其实是不一样的。徐宏泽说,每个人都有杰出的天赋这类话语是不切实际的表述,自己应该接受自己,价值观和评价体系是丰富的,每个人面临的条件不同,要学会找到自己的最优解,去做边际收益比较大的事情。有些方面,即使是付出了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也很难够得上优秀的标准,那么,不如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  撰稿:周至源 刘梓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