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晨(左一):2015级清华大学男篮队员。代表清华参加“博克森杯”2016年中国大学生篮球精英赛、第二届名校篮球对抗赛、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男子篮球项目等赛事。
曾茂洲: 2016级清华大学男篮队员。代表清华参加第19届CUBA、2017-18赛季CBA全明星星锐赛等赛事。
西区体育馆后厅,周六正午十二点。
男篮队教练解散全体以后,几乎全部的队员们都光着膀子,倚靠在墙边,喘着气。“训练压力大吗?”“教练严格吗?强度如何?”这些预设的问题在一刹那已经得到了答案——曾茂洲叠起队服,笑了笑,点了点头。
因为热爱,所以纯粹
杨晨十分明白,选择一个选项意味着在同时放弃其他诱人的东西。每个工作日下午三点到六点的高强度练习,周末早中时段的集训,平时不能落下的专业课,deadline也从没有饶过这群精壮高挑的汉子。清华大学花样繁多的社团活动和社工项目,哪怕仅仅是大型聚餐,在男篮队员紧凑的常规日程表下也要通通向后安排。
“我们教练是国家队的老一辈运动员,对于平常的训练和我们的比赛都是很十分看重的,主要来说,如果近期没有课程考试的话,我们的生活重心就是篮球训练。相比起作业、课程展示之类带来的压力,我们在这方面倾注的心血肯定是要多很多的。”
杨晨15年进入清华经管,开始了新的旅程,而实际上,他从中学就开始接受半专业化的篮球训练。
“为什么会选择篮球这条道路?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吧,就是喜欢、热爱的感觉,加上一直以来父母都很支持我,进入清华经体班也算是我的一点小成果吧。”他抱着刚刚用完的篮球,一边说着,一边戳开气孔娴熟小心地放气。篮球对他,是一项运动,也更像一位朋友。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当被提问到未来规划的时候,他脱口而出:“最好是打职业,如果不行的话……”——沉默良久,他抬起头,笑着说道:“那还真的没想好,感觉还是更想做一个职业的篮球运动员。”
曾茂洲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更加决绝——或者功成,或者身退。“如果没能够打到职业赛场的话,那就回家。就是这样。”有的时候,就是这种果决里,藏着纯粹而感人至深的热爱。

参与CUBA 20北京赛区比赛的男篮队员合影
其为我志,其为我师
“那个时候我还小,我爸妈问我以后想去哪里(学校),”曾茂洲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隐隐忍着笑意,“当时我还以为清华北大是一所学校,我就说:清华北大。”命运不会辜负坚持的人,一路带着对篮球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曾茂洲以6字班经体生的身份,实现了他的梦想。篮球,可以教会一个人许多东西。只是这些并不是展现在教科书中的白纸黑字,而是如探索一般,经历一个一个坎,直至最后的领悟。
频繁的日常训练以及众多紧张的篮球赛事,对其他课程的学习难免产生影响。时间覆盖冲突、任务需要延时,然而他们却面对和普通学生一样的绩点政策……“比赛以后就找老师和学习好的同学请教吧,有的时候也自学,毕竟课可能比普通经管学院的同学们简单一点。只要有心,总能分配处理好时间的。”
“我们平常训练和比赛,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场地、伤病、人员变更,都有。去年我们队两位主力队员都受伤不能上场,但是还是要按进程打一场重要的比赛。当时心里就很没底,所幸最后还是靠战术和协作赢了。”在曾茂洲看来,一次次和篮球的碰撞,让他切身领会到面对矛盾时具体应该如何处理,更是深化了“团队”“坚持”对自己的含义。这些经历也同样能带领着他们走的更远——无论是在篮球训练中,还是在平常生活中。

参与CUBA 19赛事的清华男篮队员合影
篮球之后,其乐亦然
穿上队服,他们是青空下赛场上赢得欢呼的热血男儿;放下篮球,他们也是园子里如同我们一样的莘莘学子。但我们似乎有些忽视了英雄褪下战服的一面。
“可能是因为我们平时和普通经管同学一样的课不多吧,所以和大家相处的也很少,基本身边也全都是体育生。”曾茂洲入学时曾幻想过经管同学都会是经纶饱腹的天才书生,“但是后来虽然接触的不多吧,不过大家都很好相处,也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杨晨基本上肯定了曾茂洲,但仍略带无奈地补充道,有时会感受到普通生与经体生之间依然存在着些许疏远。
训练比赛之外,男篮队员们其实也向往着美食、娱乐、更广的交际圈。只是他们怀抱着更加明确的方向,愿意为它付出更加集中的努力。“我们没什么限制——当然,前提是不要影响训练。”
命运不会辜负努力的人,希望他们能够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
也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做到。

参与CUBA 18赛事的清华男篮队员合影
(供稿:清华经管沟通中心 采访:周晓迪 编辑:马国庆 指导:刘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