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项目新闻 正文

岁末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专访-何平老师访谈

Apr. 15

改革开放精神是丰富的、磅礴的、鲜活的,是由一个个具体精神升华而来,是由一面面精神旗帜汇聚而成……40年砥砺前行,孕育了改革开放精神,也得益于改革开放精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时间或长或短,但却同样值得被铭记。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也正经着她的黄金时代。

回顾这四十年,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改革开放的路又该怎样坚持下去?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经管的资深教授和从业多年的校友们,为我们分享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他们的故事。 

改革开放对于中国人的改变是多个维度的,既有短期的前所未有,也有长期的翻天覆地。

作为国企职工的孩子,何平老师对于国企的变化印象深刻:出生在一个服从国家发展政策从大城市迁到内地的厂子,童年的何老师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和收入水平上区别于当地人的较为封闭的“小社会”。“我们基本上拥有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有自己的学校、医院等;当时国企工人收入水平相对当地人是高不少的,我们有的时候拿5元大票’去集市买东西的时候,当地人一眼就能判断出我们是国企的人。”何老师回忆到,“改革开放以后就完全不同了,工厂开始招收本地人,而原先的职工很多也顺着回迁政策离开了,很快这个工厂就本土化了。”

至于整个社会的改变,何老师认为首先就是毫无疑问的生活水平上的大幅提升。小时候曾经6口人挤在40平米小屋里的一家人,现在人人都有自己的大房子了;外卖、网购等从前无法想象的便捷生活方式如今已是人们的日常。现在的中国一线城市,人们物质上的富足已经与发达国家没有什么区别。市场的力量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

当然,改变总是具有两面性的。从前生活在稳定的社会环境里,大部分人职业风险都很小而且贫富差距小,犯罪率较低;但是如今的市场经济让每个人都有不安定感,危机感令人疲于奔命,同时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也使得犯罪率连年提升。曾经简单朴实的人们,在迫切渴望更多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显示出了更多人性的罪恶。

但能就此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么?何老师并不这样认为。改革开放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开放的国门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信息量的增加意味着更全面客观看待问题和更加深入的思考。市场鼓励创新和变化,这使人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除此以外,它还提供了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胜从前的机会,比如出国深造。何老师就受益于此——这完全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

虽然改革开放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改变,但是何老师认为,不应该把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和如今的市场经济看作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事实上,这两种模式在一些资源配置问题上是殊途同归的。“比如说人才分配,”何老师分析到,“原来是由政府导向让人才到各个地方去,所以才有像我父亲单位那样的工厂,各地发展也相对平衡。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市场的聚集效应会让人才都到大城市里去,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回迁工人。短期而言肯定是让地方的工厂发展滞后了,可是也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

 “但长远来看,市场经济中逐渐会出现大型企业,企业内部也会进行人才的分配,只不过是通过企业内部的行政命令而不是原先政府的行政命令了。最终我们的发展也会趋于平衡,刚开始大家可能都挤在北上广深,但是渐渐的我们会发现二三线城市变的有更多的机会,有更大的舞台。几年前我才得知,清华同方收购了我父亲的那个厂子,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当然这也证明了市场开始关注到小城市的发展机遇。”

过去我们总是会注意到计划经济中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不合理一面,但是何老师认为,政府一下子撒手不管,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政策没有跟上市场变化所导致的问题也会十分严重。比如房地产和汽车产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快速地发展了这两个产业:大家都觉得买房子有利可图,却导致了现在房价过高的问题;开车的便利如今人人都能享受,但公共设施却没有跟上,于是造成了拥堵、污染。

谈及这四十年来何老师认为最值得赞扬的政策,何老师说:“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朱镕基让人下岗’。”虽然背负着让千万个职工失去工作、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的压力,当时的领导人仍然选择了精简国企编制。这不仅是推动了国企本身的发展,也把人力资源输送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等大量需要人才的地方。这也迫使一些下岗工人创新、改变自己的生活。当然这肯定不是一项人人受益的事:“有一些人在其中是做出了牺牲的,他们一下子没了工作,甚至还要‘啃老’;中国人真的是是最吃苦耐劳的,对我们的政府也是充分信任的,所以才没有出现大的社会问题。”福祸相倚,很多“下岗职工”找到了新机遇,社会才会有如今的发展。

谈了许多的功过是非,何老师却不愿意为改革开放下一个“总评”,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件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即使它不叫“改革开放”,可改变总是必然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社会、政治体制,如果不改变就是一潭死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制度里的漏洞并以此牟利,这个制度渐渐就腐朽了——人类社会并不存在所谓的最优解。但是只要开放了,不管流进来的是“清泉”还是“毒液”,都对这潭水有价值,有了比较,人们就会思考,就会有新的、更好的制度出现。历史的潮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固步自封是不可取的,“清朝总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实际上早就落后了。”何老师评价道,“现代社会也是一样, ‘改革永远在路上’可不只是一句口号,因为我们必须就是要与时俱进。

何老师预测,未来四十年又会是去中心化的过程,区块链等现代科技的作用让人们不过份依赖任何一个大平台,通过互联网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易都可能发生。同时更加完善的监督机制也会由此产生,因为一旦有违约的情况发生,信息共享系统可能会对违约者进行记录,使其受到全方位的监督。这个过程中政府会把重点逐渐转向服务性功能,同时监督一些市场失灵的问题。

在采访的最后,何老师还对学生们提出了建议:“未来的变化必然是越来越快速的,也许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就会有大变化产生,年轻人对这个趋势要有一定的把握,才会有节奏更精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


何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学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博士,曾任职于雷曼兄弟公司固定收益部、曾任《第一财经》财经早餐栏目的特约评论员、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全球化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顾问、主要研究方向有银行金融机构、货币政策、宏观金融等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  采访、撰稿:王辰、金韬、曹倬然、郭雅婷、周子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