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精神是丰富的、磅礴的、鲜活的,是由一个个具体精神升华而来,是由一面面精神旗帜汇聚而成……40年砥砺前行,孕育了改革开放精神,也得益于改革开放精神,满怀着憧憬,我们期待着下一个辉煌的40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时间或长或短,但却同样值得被铭记。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也正经历着她的黄金时代。
回顾这四十年,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改革开放的路又该怎样坚持下去?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经管的资深教授和从业多年的校友们,为我们分享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他们的故事。
从1990年进入清华到1999年毕业并留校任教,钟老师和中国一起,经历了这变革的、激荡的四十年。生命周期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他,如何正确应对国家发展大潮中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好奇的问题。
“现在清华的基础设施比之前好太多了,教学楼也比之前多了。经管学院之前也是很小的楼,现在都装修的更好了。”教育给大家带来的高回报让改革开放后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是钟老师和我们分享的在清华园里发生的最大的变化。
而对于钟老师而言,改革开放给他带来最大的影响还是在于开放。作为国内毕业的博士,接触到国外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学术前沿是一件幸运的事。“我们读书的时候教材是老师自己写的,知识体系是从国外搬过来的。但是当时国外的原版教材很少,能看到都是很新鲜的事儿。但是我现在讲课就是用国外的教材,这就是一个变化。”老师告诉我们,在那个教材引进还非常稀缺的年代,甚至都没有“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那时候都是从中级开始讲,而且那个时候老师其实也都是国内培养,对国外的教材也不是很了解,有时候选的教材就会比较深。尤其是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材,挺深的,比你们现在要深。 ”
作为传统工科学校,清华在改革开放期间培养了大量的经济管理人才。”熟悉市场规律的人才“,在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大放异彩,很多都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骨干力量。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钟老师提到,“清华人是去实干的。所以清华人在政府、私营部门、公共部门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清华人总是有一种为国贡献的情怀。当时我们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我们更多地有一个愿景,希望社会更好,培养的人更成功,也能改变这个社会。我觉得这个肯定还是要坚持,要发扬。”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让中国在经济进入可持续的快速增长时期的同时,融入世界,更加与世界合拍。钟老师认为,世界的各个文明都是相互交融的,不存在不同文明之间多么大的差别。更多的时候,需要大家相互交融、相互学习。然而,即便融入了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微妙之处就在于决定什么地方是要坚持的,什么地方是要接受、要改变的。这就和人一样。人肯定有自己的个性,但人也要开放。太有个性没法跟别人交流就没法取长补短。国家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不要过度强调自己的特色但也不要完全丧失自己的特色,钟老师认为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对改革开放的未来,钟老师充满信心。“肯定还是希望经济能继续高速增长一段时间,至少再有个几十年。但我觉得这里面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增长方式,是不是可持续,高投资这些。比如房地产啊,假如继续这样增长(会不会可持续),还有政府现在的这种开发区模式能不能持续。现在看来还是可以的,我觉得还是挺好的,政府现在在土地利用开放方面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的。中国的投资机会、基础设施还是有发展余地的,在很多不发达的地方。”
面对如今飞速发展的中国,钟老师有些许夹杂着兴奋的焦虑。感觉到时代之变化令人恐慌,但同时也明白社会之需要改变的急迫,旧的东西会过时,新的东西应被提倡,钟老师说,这是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心态。
作为清华人,钟老师对改革开放浪潮中的清华学子也有着新的期望。“清华的学生对社会的看法某种程度上会比普通人更苛刻。你会要求这个社会有一个好的秩序,你也知道这个好的秩序是需要有一些好的制度、政府要有一些好的作为才能够保证的。所以首先要完成自我实现。要把自己做好,找到好工作,能够挣大钱。这些都是应该的,也是自己努力的一种体现。但还要思考怎么样推动这个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包括从日常小事做起,做一个好的公民。在大的时候,能思考这个社会发展的方向,在社会上的时候能够推动它的进步,这个还是挺重要的。”
钟笑寒: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清华经管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工学学士学位、清华经管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MIT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现任经济系副主任、学院本科项目学术协调人。研究领域包括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应用微观理论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 采访、撰稿:王辰、金韬、曹倬然、郭雅婷、周子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