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言

当前位置: 首页 海外交换 学生感言 正文

韩思旭:交换小记——学到极致与浪到极致

编者按:
在清华经管学院,出国交换是许多学子的必修课。在经历了经管的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洗礼后,我们来到了异邦的商学院。在这里,我们既学习着专业知识,又感受着异国的风情和多元的价值观,正如那句话所说的——灵魂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那么,赴海外交换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让我们能通过同学们的眼睛看世界。今天,让我们听听韩思旭同学(赴加拿大金斯顿女王大学交换)的讲述。
         韩思旭,来自经26班,加拿大金斯顿女王大学交换学生,金协二级市场部部员,曾任经管团委调研组副组长。喜爱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曾用拉丁语跟女王大学商学院教授谈笑风生。会做肉饼,喜欢蘸烤鸭吃的葱和肉酱京丝。由于自己名叫Titus,故也不怎么在乎Title。
 
前言
我一直是一个既不学霸也不浪的人。在清华的大部分日子都过得不温不火,难忘的回忆应该说屈指可数吧。但是到了Queen’s,我逐渐感受到,在这里学习生活,学就要努力学,浪也要努力浪。这才是这里学生真正的生活方式。
 
印象 • 加拿大 • 金斯顿
    在故事展开之前,请容许我提一下自己眼中的加拿大,以及生活的城市金斯顿。
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年的人,加拿大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空!气!好!四个月不用自强不吸,还是相当幸福的。
除了自然环境优美以外,给我留下更加深刻印象的,是这里的人。加拿大人作为一个整体,最大的特点是诚信。加拿大的社会体系就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在温哥华玩的时候,乘坐那里的地铁(Sky Train,天车),入口处没有安检,没有人工售票窗口,甚至没有检票设备;去过的几乎所有超市,出入口都没有任何人或者设备检查管理。
与诚信相一致的一点是,人们都极其守规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交通:在加拿大,行人的权利是受到绝对保护的: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只要你站在路边,有过马路的意思,车辆必然会停下来,耐心地等到你过了马路才再次启动。事实上,只要路上出现斑马线或者类似物,车辆总会减速直至停下来,哪怕旁边显然一个人都没有。我感觉,诚信、自律、尊重这些词汇,已经深深地印在他们心中,并且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更加温情的是,加拿大人十分礼貌、友善。在加拿大,最常听到的三个词,就是“Thank you”, “Sorry”, “Excuse me”;另外,走在路上,与陌生人偶然间对视,对方往往都会微笑并向你致意。起初的感受是尴尬,逐渐习惯之后,我也开始将这种小温暖传递出去。
现在还记得,我们到达金斯顿的第二天,炎炎烈日下每个人拖着两个大行李箱从暂住的宾馆跋涉三公里到我们住的公寓,一路上司机们、行人们、修路的工人们,都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Welcome to Kingston!”)并且跟你简单地聊天;现在还记得,我们在一个错误的公交车站等了一个小时,错过了两辆车,结果附近店里的妹妹跑出来,带我们飞奔到最近的车站;租自行车的大叔发现我们使用时间不到租赁时间,主动提出可以让我们免费再骑一次……这些点滴小事,当地人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我们而言,则是不断感受到的温暖与惊喜。
 
简单地描绘一下金斯顿吧。金斯顿(我们称之为“国王屯”或者“京屯”)坐落在安大略湖注入圣劳伦斯河的节点上,越过河上一座美丽的岛屿(Wolfe Island),对面就是美国。这是一个不大的城市,很容易被人忽略(现在还对某人走401高速路路过我屯后称金斯顿为农场而耿耿于怀),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它曾一度是加拿大的首府。正是因为这个原因,Downtown Kingston是一个十分古色古香的地方。走在街市上,砖铺的地面、具有历史感的路灯、路旁密集而低矮的建筑,让人怀疑这里是不是欧洲的小镇。这也是一个悠闲缓慢的城市(当然除了Queen’s),这里的居民除了学生以外,最多的就是老人。城市的大部分地方,上午苏醒得很晚,下午入睡得很早。据我的观察,下午车流量最大的时段,应该是三点左右。当然这个城市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紧邻的安大略湖和Cataraqui河,许多美好的回忆都发生在湖边、河边。
 
Queen’s •  • 
好啦进入正题。金斯顿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在这里学习的半个学期,我真正体验到了怎样将学和浪有机统一。
 
先谈谈学吧。不得不说,清华来到这里交换的八个人,在选课方面都是相当作死的,因为我们无一例外地选了被誉为商学院最虐的课程Comm 323: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于是,我们大量的时光,就在图书馆里或者家中,献给了323无尽的阅读和案例。半个学期以来,积累的阅读材料已经有数公分厚,里面全是干货,对代理问题、各种会计处理、各种估值、并购、资本结构规划等等重要的金融问题有着全面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并且有丰富的例子、案例等等。不得不提这课的教授Mr. Cannon。他教这课已经超过四十年了,经验丰富,要求严格。他上课的板书极其工整,课堂内容紧凑而严谨。更重要的是,他的敬业精神真的让我佩服甚至敬仰。现在我们所有的阅读,动辄三四十页A4纸的Notes 和Cases全部出自他之手,其他的相关阅读则是从大量文献和报刊上的摘录。在跟local刷夜完成了第一个团队估值案例后(成果在教授严格的要求下很是惨淡,我作为案例全部估值部分的作者也是特别自责),我有幸跟教授聊了一些自己对案例的疑问(Loblaw的Real economic earnings应该怎么计算等等),并看到了他做的case的手稿。上面的笔迹毫无涂改,工整地就像打印出来的一样,还附有明显是多次加上去的高亮、注解等等,几张纸字迹密集但惊人地清晰、易读、有条理。这样的敬业精神在学术、工作层面可以说是极致了吧。于是当我看到期中考试那些极其细节的考题时,虽然许多都只能靠蒙,但是我依然觉得他就该这样出题,因为这才是他的风格。顺带提一句,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以外,这门课还巩固了我的拉丁语(a priori, ceteris paribus, pro forma, prima facie, de facto…)、让我见识了一些法语(vis-à-vis, en masse, raison d’ être…),这都要感谢那些虽长但不冗的Notes和Cases。
其他的课程,教授的风格各异:要求严格而又不失幽默的、刚刚战胜病魔回到讲台的Mr. McConomy,萌萌的、从体型到行为到性格都很像浩蜀黍(旁白:“浩蜀黍”就是教授经管《公司金融》课程的王浩老师,人称浩叔,超nice)的Mr. Riordan,高大帅气的、一口性感法语腔的Mr. Gagnon,非常具有逗比潜质的、每节课前都放搞笑视频的Mr. Sephton,极具亲和力的、始终面带微笑的Mrs. McIntyre等等。这些教授都能在第一节课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忘记了谁跟我说过,这里的教授上课,相比于清华而言,更有那种“范儿”,将活跃与威严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让我上每节课都感到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在熬时间。
学生也跟我们有着很大的不同。平常时候,local们比我们浪得多(见下文),但是when it comes to business,他们的严肃与投入往往是我们不能比的。商学院大楼Goodes Hall严格意义上是没有闭馆时间的,我曾经凌晨两点离开过,也在早上七点进去过,大厅的沙发上、讨论室里,总能够看到在工作状态的学生。这一点清华的大学霸们显然也能做到,个人认为,local们最重要的优势,在于阅读、做案例、做展示上。323第一次case,有的团队拿到了远远超过100%的分数,几乎是我们的两倍;Mrs. McIntyre告诉我们,这里的学生一般会排练展示四五次,甚至连走台等等核心展示之外的细节也不放过。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强项(比如数学),但是,当看到他们工作、当与他们一起工作的时候,自己还是会觉得,但凡有所松懈,不仅对不起队友,更是对不起自己。
 
 
金斯顿Queen’s的教授们、学生们不断砥砺我努力学习,与此同时,这座城市也告诉我,该浪的时候也该好好浪。
金斯顿有着优美的环境,其中主要的美景,都集中在湖边。于是,许多美好的记忆,都从湖边展开。而特别幸福的是,学校的最南部越过一条市区公路就是湖边。还记得第一次游览学校,我站在湖边,感受着永不停息的湖风,看着被风吹皱的湖面,以及快到岸边时涌起的波澜,不禁感叹到:“是浪呀!”(这才是这句话的正解!)
之后,看日出、日落、星星(还有银河!)、月食(大早起来出来一直阴天,心塞),无不是在湖边。另外,傍晚时分,沿着湖边的步道奔跑上几公里,那种感觉也是相当美妙的。
 
 
 
与同行的小伙伴们一起浪,才能真正浪的起来。我们有过刷一下午/刷一夜聊天,有过在湖滩吃着饼干听着歌看星星,有过坐免费渡船去邻近岛屿上暴走几公里并且玩通Corn Maze,有过租自行车说走就走的旅行……当然更多的,是大家一起做饭,我也是从几乎下厨零经验练成了大厨(可惜还是不会做肉饼,辜负DBers的期望了……)。
更为重要的,是当地人教我们如何浪。开学前因为忙(懒)而错过了Frosh Week,好在最近没有再错过Homecoming,当我亲身参与到学生游行的时候,整个人都被点燃了,随着鼓点的节奏和苏格兰风笛的旋律奔跑跳跃;晚上的摇滚音乐会,让我第一次见识到了金斯顿居然还有这么多人。万圣节马上就要到了,我还真的对万圣节的各式活动有些期待呢。万圣节之后,还会有local队友的生日聚会等等,这些都是我深度感受当地文化的好机会。
这边的pub文化盛行,而且离我们近在咫尺——我们的公寓楼下就是酒吧集聚区。从礼拜四直到礼拜日的晚上,从十一点开始,楼下一二百米的街区就热闹起来,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Queen’s等学校的学生,楼下音乐、低音炮的声响即使关严窗户也听的十分清楚(夜生活是丰富呀,但是为啥又想起了某叔呢哈哈哈哈)。我们也去了pub,试图感受一下这种氛围。虽然这种吵闹的环境依然难以接受,但是身在其中,自己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摇滚起来。这种体验也还是挺珍贵的。
当然,喧闹之外,也总有一些专门属于我的宁静时刻。晚上自习之后,总要挤出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让自己从喧闹和功利中脱身出来,投身于自己所热爱的拉丁语学习和历史研究当中。晴朗闲暇的日子,我则会独自出门,徒步于金斯顿城里,寻找一切美的东西。给我一个晴朗的天气,给我一些优美的旋律,再给我整个金斯顿,世界就是我的。
 
感受 • 思考 • 展望
正如上文所说,这半个学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如何学到极致同时又浪到极致。可以说,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上颠覆性的变化。开头我就讲到,我既不学霸也不浪,我的生活方式更偏向一种平淡的慢节奏。我一直说自己是个“方差”很小的人:生活没有太多大起大落很稳定;常年来成绩不高不低但是很稳定;交友不会快速熟络也不会快速生疏依然很稳定;吃饭长期喜欢少数几样食物从来不腻还是很稳定(哈哈哈哈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生如果用Sharpe Ratio来测度的话,我就是人生赢家了)。
我曾经十分厌恶变化,甚至厌恶新鲜事物,但是最近的生活正在逐渐改变这一点。我想,这四个月的生活可能做不到扭转我对稳定的偏好,但是至少会让我明白,适时地体验一些极端、或新鲜的事情,会有比承担风险更多的实际收获,而不是像CAPM模型那样,仅仅提高预期/要求回报。
不知不觉间,交换生活已经过半了,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以后,就应该更加细心地去体验和感受了,并且应该更多地融入这里。我相信,期末之后,如果我再来总结交换生活,会得到与现在更加不同的感受与思考。
 
Post Scriptum:继续学习,获取更多的人生经验,我一直在路上。
 
韩思旭
Titus Severus Han
2014年10月26日星期日凌晨于金斯顿公主塔公寓中
(责任编辑: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