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言

当前位置: 首页 海外交换 学生感言 正文

郑琦:Life in Philly

编者按:
在清华经管学院,出国交换是许多学子的必修课。在经历了经管的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洗礼后,我们来到了异邦的商学院。在这里,我们既学习着专业知识,又感受着异国的风情和多元的价值观,正如那句话所说的——灵魂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那么,赴海外交换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让我们能通过同学们的眼睛看世界。今天,让我们听听郑琦同学(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交换)的讲述。
郑琦,浙江温州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经23班,攻读数学双学位,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交换。经管科协宣传部副主席,入选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
 
时光匆匆,来到美国沃顿商学院不知不觉也将近两个月了。从到美国,直至今天,都想好好地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交换生活。恰逢此次约稿,也算是一个梳理的机会。本想洋洋洒洒写下一大片文字,无奈真坐在书桌前一时竟不知如何落笔,只好记下零零散散的片段,略加整理,以还原一个我眼中的美国,我眼中的交换。管中窥豹,并非交换生活的全貌,但亦有其精彩之处。
 
首都国际机场,起飞;美国费城机场,降落。
一整天的旅程,16个小时,一万一千多公里,北京到费城。
这次来到美国,比起上次独自来到这片土地,要亲切不少。
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之后,却发现并没有太大情绪波动,只是反反复复看到手中紧紧攥着的登机牌时,莫名想起了余光中的《乡愁》。想到将要在异国他乡度过四个月,有一丝期待,也有一丝惶恐。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七日,我来到了离家最远的地方。
 
第一天,纽约。不夜城。
穿梭在高楼大厦间,周围的人形色匆匆,两侧的荧光屏幕将时代广场映照得有如白昼,音乐、喧嚣,不绝于耳,极力唤醒人们内心的活力与激情。我似乎也被这样的气氛围影响着,试图去融入这样的环境。但不知怎么的,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对此有所抵触。
如果将来能够有机会,可能我也无法真正适应这种快节奏、不知疲倦的生活模式,成为一个所谓的New Yorker。或许我需要的是另外的生活模式,一种不这么声嘶力竭的生活。这也是第一次我在美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了一些小小的构想。
几天时间一晃而过,从纽约回到了费城,开始了正式的交换生的校园生活。
 
在他国
本以为来到Penn,我会与周遭的生活格格不入,不想刚刚来到这里,丰富的Orientation生活让我迅速地融入了这个集体。Party,狂欢,museum,游船,让我们在各种各样不同的活动中认识更多的人。印象最深的当属Casino Night,本来互不相识的人,对规则一无所知,到后来熟练地掌握规则,再到后来的相互调侃玩笑娱乐。诸如种种,让我第一时间感受到宾大的热情与活力。还有WCA的各类活动,让在宾大学习的华人能够有机会聚在一起,相互认识,相互帮助,一同进步。
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颇有感触。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来自哪里,人们见到彼此都能够互问一声“How are you”;需要帮助时,advisor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给我们答复。宾大虽然是开放式的校园却让我走在路上十分安心,每次过马路时,来往行驶的车辆总是远远停下,而到夜晚,电话就能叫来的security也让我们在路上多了一份保障。这一些些的细节,让我感受到,宾大是一个真正的community。
虽然身处异国他乡,清华对我们的关心从未改变。记得到美国不久,就收到过院系国际办所发“致2014年秋季学期外出交换同学的一封信”,并附上了一本交换手册,从基本注意事项到交流时的礼节甚至着装,一一囊括其中。当我打开这个文件时,同样来沃顿交换的北大同学不无羡慕地说:“你们还有这个,真好!”短短一封邮件,点滴入微的关怀,在我们离开校园的时候,提醒着我们,我们深爱的经管,一直在我们身边。
与学院的同学的联系与交流也并未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变化。朋友圈里总是贴满了世界各地交换的小伙伴们出游的照片,更有各式各样的饭菜,让我们发现原来自己的身边隐藏着这么多大厨,也给不少单身女士寻找居家好男人提供了便利。也记得中秋时候,这个我们似乎错过的节日,虽然吃不到月饼,但却能够收到朋友发送的皓月当空的照片;错过了假日,但我们却从未错过朋友的祝福。
这一切的一切,让本以为艰辛的交换生活变得温暖而可爱了起来。原来,学校的关心、朋友的挂念,从未减少。
 
在生活
一个人在外,总是会发生许许多多自己都不曾预料到的改变。
从迈进空空如也的寝室起,就感觉到,此次交换,将会与在清华不同,会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一个多月的光景过去,在这一片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我学会了如何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宾大,让我变得更会理财。在清华,花钱总是大手大脚,常常钱包里的钱都不知道花去哪儿;去超市的次数也是少之又少,更不会在物品栏前反复对比选购;到了宾大,我有了自己的一个小账本,记录下生活里的开支;也常常纠结于各种更为廉价的substitute。
宾大,让我变得更为健康。在清华,常常没事熬到半夜才睡,第二天艰难地起来上课;但在宾大,总是能够早早地爬上床,第二天精神饱满地去上课。宾大的清晨或傍晚,总能看到沿着道路跑步的人,健身房里也总有人在锻炼,浓厚的健身氛围也让我将锻炼提上了日程。一改在清华突发奇想般去打打球的风格,没课的下午我也常常会加入跑步的队伍。
宾大,也让我的生活变得更为多彩,吃喝玩乐成为了生活必不可少的旋律。
来美国起初是抱着要自己好好做饭的想法来的,看着以前的学长学姐交换时候各种家居美食的照片,让我也有些向往这样的日子。然而事与愿违,走进寝室,炉子上贴的写着“Please Do Not Use”的字条,无情地击碎了我之前的幻想。不过这也给了我机会去品尝这里各种各样的美食。牛排牛角龙虾,披萨汉堡沙拉,火锅炒饭奶茶,还有蛋糕意面墨西哥卷froyo等等,几乎都被我尝了个遍。其他同学的寝室也是寻觅美食的一个好去处,一改平日校园里的学霸状态,身边的同学都成了手艺一流的厨师,为我“贴秋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于各类美食的吸引,以致即使不久前炉子上的字条被撕去,我也根本没有动过去买厨具的念头。关于吃,还有不得不提的brunch,每逢周末,总是可以睡到日上三竿,约上几个好友,享受着暖暖的阳光,吃着美食聊着天。
至于玩,才刚刚拉开序幕。由于费城独特的地理位置,经常能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周末,一辆巴士,两三个小时就能到往另一座城市。去过纽约、华盛顿、尼亚加拉大瀑布,每一处的景,每一处的人,每一处的风貌,无一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纽约的热闹繁华,华盛顿的沧桑厚重,大瀑布的自然隽永,一一书写着属于自己这座城的故事。而若在平常,虽不能远行,闲来无事,也可两手空空地走过十几个街区,在Chinatown找一家卖相不错的餐馆,填饱肚子,心满意足地欣赏着费城的夜景,慢慢溜达回寝室,也别有一番味道。
这些,都是在清华里所不能体会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诸如此类,是我来之前从未预料的,但确确实实发生着的这一切,令我欣喜,令我欣慰。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会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会享受自己的生活,是我在宾大的交换中得到的一笔财富。
 
在学术
来到沃顿,学业依旧是核心。
总体来说,交换的学业感觉会比较的轻松。课程的压力比起清华来要小不少,也许是因为学分的限制课程量较少的缘故。但是由于课程的安排,导致我在周一周三这几天格外的繁忙,往往一节课下课就要急匆匆地奔向下一个课堂,甚至连午饭都赶不上。每到这几天的夜幕降临,才终于结束了一天的课程有机会坐在沙发上休息一番,疲惫的同时,也感觉到格外的充实。这样的课程安排也给了我一周三天假的机会,让我可以在周五周六的时候好好静下心来梳理一遍本周上课所学的内容,而多出来的一个休息日,使得我有更多的机会泡泡图书馆读读书,安下心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就课程本身而言,不同的课程有着自己不同的魅力。每一门课程都包含着教授对这门课的精心设计,仿佛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不同领域的故事。简单举两个例子。
Financial Derivatives是这些课程中最为精致的一门课,也是比较循规蹈矩的课程。每节课前老师都会为我们上传课上用的Notes,去掉了一些结论性的内容,以供我们课前思考和课上做记录。在课后,则会上传完整的Slides,让我们复习巩固。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感受到了老师对于自己课程内容的认真负责。而其授课方式同样秉承了这一点,严谨、清晰。课上也常常会停下来询问我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由于Derivatives与此前接触的金融产品有较大不同,在内容和理解上有一点点难度,因而,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是这门课的重点。
Fixed Income Securities,这门课则与Derivatives几乎截然相反,也是我一开始最不适应的课程,却让我在几节课之后爱上了它。教授很少为我们细致讲解Fixed Income Securities的概念和公式,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引发我们的思考与讨论,让我们自己去揭开债券市场的神秘面纱。教授常常坐在桌子上对着一张图表和我们讨论大半节课,允许我们发表自己的任何想法与观点,而丝毫不担心课程的进度。每节课前课后,教授还会给我们提供阅读材料,大到有宏观的经济政策,例如ECB的利率政策,小到可能影响市场的新动态,类似苹果发布会、Bill Gross Leaving Pimco的消息等等,还有一些以前发表的学术论文。在随后的课上,教授都会留出很大一部分时间来讨论这些材料,去探讨市场现象背后所蕴含的金融知识、论文结论在现实中的运用等等。通过这种讨论,教授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从单纯knowledge的角度去了解这个市场背后的机理,而是带我们从participant的视角去观察,他会告诉我们他的理解,也希望我们能在这个课程中将学术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到一起,形成自己的判断,以培养我们所谓的insight。而我也正是在这个课上,开始不仅仅只注重于知识本身,而专注于锻炼自己对市场的洞察力,这种思维的训练,我想也是教授所希望我们能够得到的学习成果。
不同的课程带给我迥异的风格体验,但课程的背后都是教授精心的设计。或许每个人有着自己喜欢的风格的课程,不同的教授也有着自己喜欢的授课方式,而去理解、去读懂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教授的思维体系与逻辑远远比知识本身要重要得多。“人是会思考的芦苇”,而非记忆的工具。知识终归只是知识,而不同的思维体系却能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角,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想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大一大二的时候上了这么多的通识课,其中以一字班二字班已经体验过、三字班正在上、四字班即将面临的CTMR为代表,应该没有人会忘记那种逼着自己每周啃掉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书的感觉。在经历这门课如此痛并快乐着地学习之后,不得不说,受益也是良多。其实类似的话此前也听别人说过,但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因为常常只要学习知识就足够了。直到如今遇到授课方式形成如此鲜明对比的教授,才想明白这个道理。虽是不早,却也不迟。
 
其他
其实我从没想过我会在这片校园里花这么多时间思考一些我以前从未认真考虑过的问题。
喜欢挑一个午后,或在沃顿楼里的咖啡厅,或在小径两旁的座椅,或在图书馆的顶层,喝一杯咖啡,思考一些所谓有用的没用的事。关于职业关于人生,不知是由于大三找实习的时间到了还是沃顿这片环境,在清华总是很少这样静下心来想想以后的事情。也可能是由于在清华还修了双学位的关系,很多时间花在学习而非思考人生上。在这里,有更多的机会停下来看看来来往往的行人出神,陷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之类的沉思,听起来似乎有点矫情,但确确实实如此。有时从愣神的状态中反应过来,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双重性格,在这幅身体里面还有一个X格比较高的我。
在这里,还能够接触到一个不一样的平台。与local的学生聊天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常常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一个明晰的规划,对以后的发展也有更为多种的理解。就像课间街上擦肩而过的一个个奔赴课堂的身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自己的选择,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走好这条路。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真的学到了不少。而与这边的教授,借着office hour的机会,我也曾有过一次两次的交流,他们对于作为交换生的我们给予了很多的理解与关心,也给了我不少的建议。我想,或许这就是交换的一大好处,也就是所谓的“培养国际化视野”吧。走出清华,而非安于一隅,去接触一个更多元的世界,去了解这个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去看看世界上其他优秀学校的学生,从他们身上,看清自己。
 
一百三十余天的交换,已去其三分之一。
交换的生活以其独特的美好与魅力,让我们陶醉,让我们留恋,但每到清晨或者深夜,一个人安静的时候,心里总还是有些许牵挂,想念家,想念那片大陆。
本以为离家多了,这种childish的情怀会慢慢淡去,不想这种感情竟不知不觉间沉淀了起来,渐渐地发酵,愈发的醇厚芬芳。想到此前有听到出国在外的同学说,当坐上回程的飞机时常会想哭,一直以为是夸张,但渐渐我似乎明白了这种感受。
或许等到真正回国那一天,从机窗向下眺望,看着万家点点灯火的那一刻,我也会有那种眼泪似乎止不住要流出的冲动,这种感觉,应该就是家。
文末了,还是想给各位送去一片我的祝福。那些关心我们的、我们关心的、深爱我们的、我们深爱的朋友们,不论你身在何处,不论此刻白天或是黑夜,不论你是否有看到这篇文章,都衷心地希望,你们一切都好。
写了这么多,大都只是内心的独白。有些凌乱,有些矫情。如果你也有同感,我很幸运。
郑琦记于沃顿商学院(美国费城)
2014年10月
(责任编辑:卢凌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