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言

当前位置: 首页 海外交换 学生感言 正文

张启:宾大生活小记

编者按:
在清华经管学院,出国交换是许多学子的必修课。在经历了经管的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洗礼后,我们来到了异邦的商学院。在这里,我们既学习着专业知识,又感受着异国的风情和多元的价值观,正如那句话所说的——灵魂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那么,赴海外交换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让我们能通过同学们的眼睛看世界。今天,让我们听听张启同学(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交换)的讲述。
 
来到美国也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从纽约的灯红酒绿,到宾大迎新的活力四射,再到如今校园中的宁静生活。不知如何起笔,写下这一个月所有的感触与收获,只能借此文略述一二,来纪念这一个月让我成长、让我快乐、让我感动的时光。
 
宾大的温暖
这一个月的生活中,最难忘的,便是宾大给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这一切的一切,可能都要从迎新中的art museum舞会说起。那是八月底的一个让我至今难忘的夜晚,Upenn的所有新生和交换生聚在一起,在艺术的包围中尽情地舞蹈。从古典到流行,从斗舞到集体狂欢,一晚的时间虽短,却让我深深迷醉于其中。记得在返程的shuttle上,我看到了为我们忙碌一晚的志愿者们,我说特别感谢他们为我们的付出,是他们成就了这个美妙的夜晚。她微微一笑,告诉我:“I want to thank you all,thank you for choosing Penn”那一刻,我对于宾大似乎有了更为丰富和厚重的理解,它绝不仅仅是一座有着极好教学氛围的学校,它更是一座用情感、用爱构筑的大学城堡。
之后在这里遇到的许多事,都让我对这个美妙的地方爱得深切。记得我从超市提着大包小包赶往寝室时,会有好心的路人帮我捡起不小心掉出来的零食。记得我在沃顿楼里想要扫描文件却束手无策时,旁边来自中国的MBA姐姐会细致地告诉我如何扫描。记得我在宿舍的lounge里见到了之前见过的hall mate时,他会过来热情地向我问好,并且告诉我费城最近降温,要保重身体。
太多太多,虽然只是生活中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细节,但都给了我充盈内心的感动和温暖。我记得以前和好友谈到我们眼中的大学,我告诉他们,我喜欢有爱有快乐相随的学府。两年清华园,感动和温暖未曾断绝。而如今,当我以为自己踏上了一条孤单的异国求学路时,却发现那些自己最珍惜的东西,还围绕在身边。
 
宾大的学业
一个月的旅途中,自然也少不了在宾大的学业。宾大的学业,亦如宾大的生活一般,在宁静中给人快乐和温暖。
作为优秀商学院的Wharton自然有其独特的课程风格。激烈的课堂讨论,丰富的案例教学,层出不穷的deadline和quiz,都足以填补我对美国课堂的新鲜感。这里的教学,从大处看,指点江山,由理论推及现实,实用而不枯燥。从小处看,则是充实精致,不乏教授们对于课程细致入微的设计和用心。
宾大的课程有时平静如水,在欢乐中不乏内涵。记得公共财政学课堂上,作为Visiting Professor的以色列老师风趣而幽默地把高深的理论拆解为图形和示例。笑声不断的课堂中,满是思想的传递与学习的快乐。他的课让人快乐,让人可以松开绷紧的神经,去感受这门课的魅力。
宾大的课程有时刀光剑影,在激烈中促力成长。例如我这学期选了一门Wharton的房地产金融,想弥补一下自己对于real estate的空白,更想看看美国的房地产行业究竟如何。作为初学者的我,在课程的开端,受到了语言与专业术语的双重夹击。老师极快的授课速度和同学们积极的讨论参与,让我一度觉得自己就是课程中十足的outsider。但也许就是这样紧张的氛围,更给了我们成长和提高的机会。记得课程的前几讲,我都会花半天的时间,复习和预习课程的slides。恶补房地产术语的日子是痛苦的,没看几行就要打开Google查个究竟。在选课还没有settle down的时候,我也曾犹豫,是不是应该drop掉这门自己很难hold住的所谓“杀手课”。但我记得我妈妈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多力量,她说“life starts when comfort zone ends,你在这里应该去找寻的,是最大的挑战和最多的成长。”于是,我一路坚持到了现在,就是希望在让自己感觉到痛苦和挑战的课程中,收获最多的知识和成长。如今,虽然依旧是课堂中唯一的交换生和仅有的几个非美国学生之一,但我已经可以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回答教授的open question了。这门课的经历告诉我,在异国他乡,在最不熟悉的领域,我们会有机会得到最多的收获和成长。不要怕成为课堂中的“差等生”,因为当你处在努力奔跑与追赶的状态时,你也在找寻着更好的那个自己。也许我们不能做那个光芒耀眼的第一,但只求做那个挑战自我的唯一。
宾大的课程亦有时细致入微,在平实中蕴含着大道。我这学期还修了Wharton会计的财务会计和Wharton金融的金融衍生品这两门课。这两门课程更是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我对于宾大课程的看法。金融衍生品的老师每节课前都会做出一份精致的slides,再把重点的内容隐去,供大家课前思考。课程中他的讲述清晰明了,节奏得当,不时地问学生自己有没有讲得过快。在他的课程中,我看到了德国教授严谨而求实的作风,更爱上了derivate这片对我来说曾经十分神秘的领地。财务会计的老师也是不负众望,作为会计系的教授,她的课不强调记账的方法,而是从极细微处去分析GAAP和IFRS的设计与初衷。每一个财务报表上的细节,都会被她拆解得条分缕析,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go into detail有时显得枯燥乏味,但也正是这样的授课思路,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了会计世界,给了我们另一个维度上的关于会计的思考。
宾大的课程更有时繁杂细碎,在实践中探寻真理。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我这学期修习的Advanced Corporate Finance这门课了。这门课可以算是宾大的一门神课了,一学期8-11个unannounced quizzes和6个cases written up的课业量,让它成为了一门传说中一周要花费超过20小时的课程。Unannounced quizzes意味着每节课前都要准备可能到来的quiz,一学期三十节课都不能放开绷紧的神经;6个cases更意味着即将扑面而来的刷夜和沉重的讨论负担。在选这门课之前,也思考良久是否要在异国他乡选这样一门让我觉得看起来就害怕的课程。不过,仍旧是那个让自己接受更多挑战的思路鼓舞了我,让我想来尝试一下。动辄二十几页的长case和时刻可能到来的quiz反而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让我在阅读和准备中开始爱上这门看似可怕的课程,让我感受到分析金融案例和解决金融问题的魅力所在。在这里,开始后悔曾经的学习可能更多时候都是在完成任务,而很少自己会静下来去感受、去体会一门课程,去试着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的内涵。很开心在这里,我有机会以一个访客的姿态,小心翼翼地打开每一个未知的课程盒子,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
猛然想到前段时间,很多四字班的小伙伴跑来问我,大一学点什么比较好。我忽然明白,其实重点不在于选什么课,什么老师教,而是在于用什么样的心境和态度去走进一门课。如今,也有些许懊悔,曾经很多让我觉得极有意义的好课,都因为社工压力和校园中的琐事,被我不同程度地荒废了。所以,我是真的希望在清华的每一个四字班小伙伴都能去享受你们选的课,去感悟那些课程背后的魅力和内涵,去爱上你们这一个学期即将面临的学业与生活。因为爱,所以存在,所以美丽,所以成长。希望身在清华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你们和远在异国他乡的我都能体会到课程中的力量和美好。
 
异国他乡里的成长
前两天和远在枫叶国的最好的朋友发微信,告诉他我这一个月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不禁感叹,我像是变了一个人。从曾经那个不爱打理自己生活的人变成了如今会去逛超市比物价的爱生活的人。从曾经那个害怕孤独的人变成了懂得享受安静和独处的人。不得不说,在宾大校园里,我在体会着很多成长。
先说说爱上安静和独处。美国的校园似乎和国内有很多不同,这里的生活中,每个人似乎会被要求更加地独立。在宿舍分配时,相同院系和专业的同学可能会被分配到校园里的任何一栋宿舍楼,大家彼此之间也只能以社交网站和手机联系。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宾大里,一个人走在街上赶着上课的身影要远远多于成群结队一起奔赴课堂的人。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作息时间,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有不同的食物喜好,有不同的未来目标。于是大家互相支持,但也互相独立。虽说是独立不少,但其实国内的小伙伴也很聚群,很团结。上很多课的时候大家会组成小组,重要节日的时候大家也会小聚。但我们,似乎都在更加分离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爱好和兴趣,在群聚的欢愉背后,也开始享受每个人自己的生活。
我想这应该是很大的成长吧。在国内,我会害怕自己一个人,有时候去上课,看着大家都成群结队地行动,也会想着自己也要拉上小伙伴一起去上课。甚至有时候去自习室,看着大家两两自习的身影,我有时会害怕自己独行,害怕这种孤单会把自己吞没。但如今,我会很享受这样的时间,因为我们各有各的事情要忙,如果有时间一起自然好,但也不可能时刻都能保持步调的一致。于是,自己一个人去这里的很多地方,似乎也是一个让人能够安静下来的选择。记得我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会一个人跑到学校的草坪上躺着晒太阳,这阳光暖暖的日子里,也会有独自畅想的许多快乐。记得在晚上回寝室的归途中,街灯和车流交错的场景也成为了我习惯的风景,一首音乐,一路小跑,安静而又温暖。
记得我以前看新闻学院的卢樱丹学姐在她的文章中写到,在温柔中坚持,感受异国他乡里一人的快乐和成长。如今看来,觉得颇有感想。想到龙应台会在《寂寞》里说,有一种寂寞是一个人一条狗可以消解的,而有一种寂寞是人身处于尘世山水间皆不能逃避的寂寞。当时的我不禁感慨,人也许生来皆寂寞,便是走到生命的尽头,也终究无法逃避寂寞的围绕。而如今,几年后的我再看这篇文章,便觉得寂寞又何妨,这或许也是命运的一种恩赐,平淡如水背后也是一种宁静和平和。忽然想到龙应台在那篇文章中说的自己深居山中一个月的故事,便觉得在离家乡最远的地方,在周围皆非母语的环境中,我们也体会着来自寂寞的成长和感动。
再说说生活。有时觉得,越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我们便越是无法去体会生活的可贵。记得在清华里好友告诉我,自己把寝室装得文艺气息十足,那个环境让他感觉到一种独特的喜悦感。当时的我还对此颇有不屑,嘲笑起了他的小资情调。而如今,但我真的身在异国他乡,便也体会到打理生活的可贵。
也许是因为美国较高的物价,在超市购物时,总难逃默默“乘六”然后与国内比价的思维定势。也正是因为开始时的这个小习惯,在异国他乡的我也开始逐渐在心中有了自己的物价账本。每次去买水果的时候,在几个我都比较喜欢的水果之间,我会选择相对物价低的买一些回家。可能是因为现在还没有开始挣钱,总觉得柴米油盐酱醋茶间,应该要更会规划,节省些父母在我们身上的开销。
除却物价,生活的品质更是我在这里在乎的重要因素。我会开始想每天吃什么食物比较健康、什么菜谱会影响配比较为合理、什么作息会让自己比较有精力来应对之后的学习生活。于是在超市中,我会定期购置牛奶、全麦面包、果粒酸奶等等商品,以增加自己的生活品质。让自己既不缺餐,又能营养均衡。在作息中,我更开始想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去锻炼,什么时候应该睡觉,睡到什么时间比较好这些问题。于是不禁感慨在清华的时间,我难免过得有些“过于粗糙”,忙于手头的事情,却忽略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如何。而在这里,细节处的考量和筛选更让我开始享受起自己的生活。
有点不敢想象回到清华的日子里,我是否也会如此开始精细地打点着自己的生活。也许正是因为深处异乡,才有机会开始注意到生活的可贵。有时候也觉得我在宾大的这段时间里,精神状态和作息时间也好了不少,生活品质有了很大提高,这或许也是此次交换之行难能可贵的一大收获。
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在交换中的一些感触与收获,却觉得有更多的精彩无法用语言传递给读到文字的你们。想告诉关心我的伙伴们,我一切都好。因为在这里,我爱着、感受着、成长着、快乐着。
也希望同样身在异国他乡的二字班小伙伴们和在清华的所有兄弟姐妹一切都好。在异国他乡,想着你们。
 
张启记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
2014年9月21日
(责任编辑:卢凌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