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言

当前位置: 首页 海外交换 学生感言 正文

曾澍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换体验

作者简介曾澍汐,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33班,现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换。曾任经管学生会内联权益部副部长,入选优秀学术人才计划。老碗鱼狂热爱好者,闻馨香锅坚定粉丝。文笔不好,大家见谅。
 
1学校
来到伯村已经快四个月了,其实考完试的我这个学期已经结束了,不禁感慨时间过得也是蛮快的。恰逢约稿的契机,回顾一下自己的交换生活。   
记得初到美帝,刚出机场的我们便被西海岸的阳光与温暖环绕,只是当时的我并没有想到相同的天气和温度会一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陪伴我们,阳光海岸果然是名不虚传。而所谓“伯村”,是因为伯克利地区在某种意义上,真的只能算是旧金山附近的一个小镇。虽然各种生活设施齐全,但人口并不多(这也导致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公交车司机),而且大部分都是伯克利分校的学生。由于旧金山附近的地形原因,整个伯克利校园几乎全部建在了山上。这也导致我们每天上学简直就像是在爬山。每天“上山下乡”,可谓相当锻炼身体。校园环境也是相当优美,无论是漫步在校门口的桉树林,还是从你脚旁飞奔而过的肥嘟嘟小松鼠,或是登上有百年历史的钟楼远眺整个湾区的景象,如此优美的学习环境总是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宁静。每天日落时的晚霞总是美得让人有用相机记录下的冲动,产生一种如果能住在这里也不错的感觉。
 
2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伯克利的饮食条件真是丧心病狂的好。不仅仅是校内的食堂,由于学生众多,这里的餐厅基本可以照顾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口味,而不只限于美式的汉堡披萨。不过由于物价水平较高,我们的钱包并不允许我们天天外出吃大餐,我们大部分时间还是自己在家做饭。在这里我不得不安利一发室友大畅神的厨艺,无论是甜口的上海菜,还是刺激味觉的川菜,他都能驾轻就熟,还不断在努力在菜品上推陈出新,在阅读论文的间隙钻研新的菜品,让身处异国的我们也能吃到家乡的味道。一直在帮畅大厨打下手的我也在做菜中得到了不少的锻炼,近日以来,厨艺有所长进,所以说交换还是锻炼生活技能的。
在参加交换前,我也曾幻想过交换期间浪浪浪的生活,不过现实总是能打破不切实际的幻想。由于开学较早,我们还没有腾出完整的时间畅游一下美帝的大好河山,加之由于选了一些博士生课程,课业压力确实较大,我们也仅仅是利用周末和短假到附近的景点游览了一番。室友于总经常吐槽每周的生活过的过于规律,吃饭做饭,购物采买,锻炼健身皆有固定的时间,简直不像是来交换的。所以关于旅游的方面的内容还是请其他小伙伴来介绍吧。
另外,伯克利的体育氛围还是很浓厚的,传统的橄榄球项目不必多说,每次打宿敌斯坦福大学更是万人空巷,连习题课都会停掉(因为助教看球去了)。而本地的篮球主队金州勇士本赛季更是状态火热,开赛以来一直连胜(不知道会不会一直保持到交换结束)。我也曾和北大的小伙伴一起到现场亲身体验了一次甲骨文球场的球迷热情。每当库里将球投入篮筐,全场就会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Let’s Go,Warriors”的口号简直洗脑。
 
3课程学习
因为伯克利交换属于自费项目,所以我们在选课上也经过了各种纠结与权衡。记得在刚开学的几周,我和小伙伴们听过了经济系开设的大部分课程,在深思熟虑之后才选择了各自的课程。我选择的课程偏学术导向,但这边的课程也绝不仅限于经济方向,既有小伙伴选择金融工程的课程,也有同学修习了创业方向的课程。
除了两门必修课以外,我还选了博士生的Labor Economics劳动经济学和Time Series时间序列分析。Labor Economics的讲授老师是在这个领域影响力颇大的David Card教授,在课堂上会介绍一些劳动经济学中的经典模型,并且要配合几篇经典的论文来进行讲解,其中有不少出于教授自己之手。因为课程是为有相关基础的二年级博士生设置的,每一节课的课程容量都比较大,课程作业也需要用到Matlab,Stata等软件,而且工程量不小。在刚开始的时候感觉课程压力还是很大的,每节课课后需要花很多时间钻研课程内容,阅读课程论文。但经过大半个学期,基本可以完全跟上课堂节奏,阅读了一些微观实证的论文,也通过完成作业半“被动”半“主动”地学习了不少编程技能。更重要的是,这门课让我对于微观实证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辛苦虽多,收获亦丰。虽然不知道最后给分如何,但还是向对实证感兴趣的同学推荐这门课程。
Time Series主要内容是如何处理时间序列的数据。这门课让我体会到了之前学过的数学课还是相当有用的,理论推导部分简直把这门课变成了数学课,下半学期的随机过程,伊藤积分更是强行让我们“大开眼界”。不过因为有室友畅神的大腿可以抱,为我们答疑解惑,还是减轻了不少学习的压力。此门课的教授Michael Jansson是一位十分严谨的丹麦人,同时也教授博士生一年级的计量。上课思路清晰。同时为人非常和善,课下回答问题态度热情,不仅针对问题本身,还会根据我们的问题向外发散(讲到我们已经完全听不懂为止),每一次回答完毕都让我们崇拜不已。
在伯克利的课堂上,我接触到的更多是经济系的博士生。这些学生思维敏锐,经常能够提出足够让教授感到惊讶的问题。在向他们请教问题时,更是发现他们理论知识之扎实,各种软件技能之熟练。我也渐渐地憧憬有朝一日能够成为这个优秀人才中的一员。不仅仅是优秀的博士生群体,伯克利浓厚的学术氛围也让我心向往之。就以经济系为例,作为相关学科的学界领导者之一,每天举办的Seminar(学术研讨会)上可以见到来自各个大学的学者在这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最前沿的理论,不同的观点在会上激烈的碰撞。在电梯间内经常可以听到这里的学生们就相关学术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会以电梯门为草稿纸,用手指在上面勾勾画画。在这里,你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知识的生产过程:无数的观点在反复的论证与研讨中不断磨砺,日渐成熟,源源不断被生产出来,进而影响世界。海外交换的机会让我有充分的时间是思考未来的发展,而不必像在清华时参与到各种事情而自顾不暇。今后肯定还会有纠结与疑惑,但按照经济学的假设,我们都会在给定禀赋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过往的选择都是为了带来未来一个最好的自己。只要相信自己作出选择时的理性,所有的选择便都是最好的选择,无需后悔遗憾。也许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平稳(Nonstationary)的时间序列,现在的自己是过往所有必然与偶然因素叠加的结果。尽管由于噪声的存在,让我们无法百分之百预测明天会是怎样,但当下的每一个选择却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影响未来的自己。同时,我相信序列的不平稳性又确保了人生的轨迹不会一成不变,但趋势与走向究竟如何,却蕴含在从过去到现在走来的每一次选择当中。
 
尾声
我相信,对于未来的最好预测就是把握现在,改变未来, The best predictor is conditioned on the present。祝各位小伙伴期末加油,一切顺利!(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 撰稿:曾澍汐,修改:曹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