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

当前位置: 首页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 正文

公益访谈 | 钟李隽仁:教育公益要启迪孩子的无限可能

image.png

 

钟李隽仁学长是林荫公益创始人,现就读于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他毕业于成都七中,正是在那儿,一块屏幕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如今,教育公益是钟李隽仁学长全身心投入的事业。今天,让我们跟学长一起,走进这一段有关“启迪”的故事中。

一、与林荫公益一起成长

image.png

多年之后,当钟李隽仁在联合国分享他的“林荫经验”时,准会想起他第一次踏进林荫中街上那间教室的那个早晨。在那里,他高中三年的一言一行将会如同此刻一样被千万道炽热的目光注视。只不过,这些目光当时都隐藏在一只小小的摄像头之后。

“大概是一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怀与责任感”

从成都七中2011级直播班的平凡一员,到覆盖8万线上线下学员的公益教育组织——“林荫公益”的理事长,当提及这一蜕变历程时,钟李学长反复强调对历史的热爱是塑造他价值观念与人生选择的重要因素。钟李学长在高中阶段就对历史与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本科期间在复旦大学攻读历史学专业;在研读历史的过程中,他逐渐对历史上中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他指出,历史上王朝嬗变的一种解释在于旧王朝严重的土地兼并与社会阶层固化,这使得社会资源过度集中在“头部阶层”,底层群众缺乏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常常导致王朝末期的社会动荡。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土地兼并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仍然存在着收入差距,映射在教育层面则表现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高考这一相对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下,推进教育公平是改善资源分配问题有效且根本的途径。正是这样的认识,让钟李学长持续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并最终以创建林荫公益的形式投身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

此外,钟李学长还提到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历史对于他的性格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钱穆先生所倡导的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以及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了解之同情”是自己历史观乃至人生观架构的重要维度。这些思想让他时刻提醒自己要怀有同理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保持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热忱与关怀,而这种关怀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史笔与哲思中。“阅读历史让我为那些伟大人物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深深感染,”他接着补充道,“那是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强烈的责任感。”

“其实我们也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个方向” 

当谈到林荫公益的创办历程时,钟李学长十分感慨。“高三毕业那个暑假,我们的项目刚刚起步,形式和清华的情系母校差不多,影响力也比较有限;后来我们也尝试过短期支教的形式,但做得不够深入,有时候参与活动的大学生收获会比小朋友们还大,而且这种形式本身也不够长远。”

钟李学长想到了高中时期就读的成都七中直播班。直播班以“异地同堂、双师教育”为特点,通过卫星网络将成都七中的课堂实况实时分享到远端合作学校,同时远端教师将与成都七中教学组共同备课,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种便捷高效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在十余年的实践中得到了远端师生的广泛认可。经过不断的摸索与试错,林荫公益逐渐确立了线上直播课程与线下项目制学习营相结合的方向,即一方面联合社会资本向远端学校提供免费直播课程,另一方面依托自身人才优势,在假期组织远端学生的素质拓展与项目制学习活动,最终形成了“林荫模式”的初步雏形。

    当时,钟李学长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出了本书,旨在分享教育历程中的经验给更多的人,项目通过参与“阿里公益宝贝”等渠道获得了几万元的收入,他们用这第一桶金缴纳了公益组织的注册资本,然后开始带着林荫公益的项目方案一家一家地联系公司,寻找项目赞助人。“尝试了很多次,也被拒绝过很多次。最主要的问题是还是对方会存在疑虑:你这个模式可行吗?你的管理者可靠吗?为什么我不去资助支教或者捐书捐物这些传统的模式?你需要说服他们,让他们愿意和你一起做这个试验。”

在林荫公益的不懈努力下,第一个“林荫公益班”——盐边中学直播班最终依托社会资本的支持成功建立起来,这个曾经饱受质疑的模式如今正得到舆论越来越多的肯定与支持,同时也吸引了马蔚华先生、丁磊先生、姚晨女士、王俊凯同学等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只要有人愿意行动起来,证明这个方案是可行的,社会其实是很愿意为我们提供帮助的。”

“当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一点点去解决” 

在被问及林荫公益班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钟李学长表示,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初期远端学生对直播课程的接受效果不够好,不适应直播课高强度、大容量的教学模式。由于成都七中的英语课为全英文教学,学生接受起来尤为困难,盐边中学曾经一度关停了英语课的直播。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林荫公益的同事们积极和当地学校联络配合,为同学们适应全英文教学模式出谋划策,逐步使得同学们逐渐适应了成都七中的授课模式与节奏,被停掉的直播重新恢复了起来。

如何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是林荫公益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林荫公益的部分核心成员目前在北京、上海活动,组织总部位于成都,作为项目执行方的学校则位于较为偏远的盐边县,即使是从成都到盐边也需要近12小时的车程。为了打破项目管理的空间限制,林荫公益创造了“云备课、云管理+定期实地参访互动”的管理模式,确保项目能够高效有序运行。

但最重要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还是如何在项目探索的阶段与当地政府与学校建立深度互信的关系。钟李学长认为,在项目推广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好的理念,还要能够把自己的理念清晰完整地表述出来,要与政府的负责人和学校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和他们真诚地做朋友。”最重要的是,要真切理解政府与学校、师生们的需求,而不是按照自己在大学中想象的模式闭门造车。

经过多年的精心耕耘,“林荫模式”已经趋于成熟。而在未来,如何把直播课程与教育公益相结合的尝试做得更加深入、推广到更多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对于钟李学长和林荫公益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如何,当初那颗小小的爱的种子如今已经在西南大地生根发芽,总有一天,它将为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小朋友们撑起一片希望的林荫。

二、行动中的深思 

“什么是教育?”

教育公益——这个高中课堂上诞生的想法,在钟李隽仁走向大学、走进广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一步步被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用双手筑造成为现实。他带着实干的激情和勇气发起林荫公益,用一天天的工作将之发展为如今具有一定影响的公益机构——在这一过程中,却没有间断过对自身事业与现实社会的反思。尝试与实践中,他产生了对教育、公益与社会责任的初步认识。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知识”的教育,亦或是“人”的教育?

二者兼是,钟李隽仁想到。

在西南边区,他亲身交往过太多教育贫困地区的孩子。当谈论起他们所缺乏的教育资源时,他们到底缺乏什么?一方面,他们面临着知识的匮乏。没有接受到足够好的教育以至于缺乏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储备、缺乏进入社会进行工作的完善技能。对此,钟李隽仁首先想到的是:要给这些孩子们一个独立谋生、自主生存的途径,为他们搭建改变未来、创造自身发展的渠道。另一方面,孩子们面临着价值的迷惘。除了具体的知识以外,接受教育有什么用处?除了现实的工作技能以外,学习又于事何济呢?钟李隽仁亲眼看着许多聪明、勤奋、上进而朴实的同学,从高中毕业、甚至是初中毕业的那天开始,从教育的岔路口上离开。“可教育是终身的事情啊!”他想到,教育是要启迪人之为人的领悟,是要展开一个人无限的可能性。

在这种对教育理念的思考中,他想到了林荫公益可以做的努力——这被实现在林荫公益的线上+线下模式中。

通过视频课的录制与播放,指导同学们加强对高考内容的学习,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我国的教育体制,最大可能地在体制中获得更好的资源,打开更充分的学习与就业可能性、打通社会阶层上升的通道。“这是最大的目标,最根本,也是最现实的努力”,钟李隽仁平稳而务实地说:“视频课能惠及上万名学生,让他们取得更好的高考成绩——把话说得糙一点,这比什么都有用。”而且,他指出,视频课由于其老师的专业性、教育程式的成熟性,带给边区同学的收获远比一般的支教、教育援助要大得多。技术手段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保证内容高质量这些方面上,实在是助力教育公益的得力手段。线上模式如今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能够亲眼看到边区同学们日益提高的高考成绩和一纸一纸寄托着梦想的录取通知书,钟李隽仁感到莫大的欣慰。不过,在“知识教育”方面做出不懈努力的过程中,他与林荫公益也同样未曾遗忘过心底一直关怀的“人的教育”。

于是,他发起了林荫训练营——林荫教育事业的“线下模式”。在每年寒暑假之中,林荫公益召集起国内外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与西南边区报名来的同学们一起,在生活起居、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探索文学、经济、心理、建筑、化学等等各色学科的前沿和趣点,唯一的目的“不过是想让他们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喜欢什么、应该选择什么、可能做什么”,一言以蔽之,帮孩子们看到自身无限而未知的可能性。林荫公益尝试着调动各种资源,把孩子们送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书、送到APEC峰会、送到联合国去“看看世界”,希望接近一切可能,激发他们对自身的认识,打开他们看世界的眼光。

思索未来 

这一切探索与思索,在钟李隽仁眼中,如今取得了一点“远远不够”的成效。在教育公益事业中奋斗,他逐渐认识到,教育问题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本还是教育的供给和分配的关系”他解释说。“我们可以在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上做出努力——实际上,我们必须这样做——但是最根本的公平、最彻底的公平,最终还需要提高教育的供给。”他想,这一过程最终依赖的是政府规划与社会进步,扩充高等教育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为整个社会带来最根本的教育充分与教育公平。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是行为的主体,社会组织要尽心尽力起到配合作用。其实,当前政府部门已经做出了很多工作——譬如,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电子屏幕、触控白板等等现代化多媒体设备走进了西南边区的校园,这才使得我们的直播课程成为现实的可能。社会组织,更多地是在一些具体的事务上为政府行为提供帮助与辅助;另一方面,也运用非行政的影响力面对社会进行宣传与服务。不妨说,教育事业不是一家公益机构、一个政府部门的事情——毋宁说是全社会共同动员起来办的大事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平化的努力中各自承担其不同的角色,共同为之做出贡献。

因而,谈及对未来教育公益与教育公平事业的发展,钟李隽仁表现出坦然的乐观:“问题很多,很难——但是我们是一步一步来做。”在他的切身实践中,无论是与政府还是与企业合作,虽都不是一帆风顺,却无不让他看到了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他指出,诚然旧问题的解决中总会有新问题的产生,教育公平化很难一步做到位——但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在全社会逐步被动员起来的潮流中,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使是不直接从事教育公益事业的人,也一样可以为之做出贡献;在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朝着正确的目标向前,我们就一步步地离教育公平越来越近。 

三、回头看大学生公益

image.png

“每个人都可以是公益人” 

在社团里、支队中,在每一个热爱公益的大学生行走的公益路上,我们都会面对质疑、挑战甚至他人的嗤之以鼻。校园公益对社会的意义似乎微乎其微。热爱公益的你我或许曾思考过,热爱校园公益的我们,是公益人吗?

对此,钟李学长坚定不移地回应道:

“公益人,可以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从长远来说,公益存在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做好一个学生、一个老师,尽心尽职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都是在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都是在践行公益。同时,校园公益人能够时刻坚守着自己热爱公益的初心,把公益看作自己应该做的本分,难能可贵。”

当谈到如何做好校园公益时,他反复强调,在公益路上,茁壮成长,不忘初心,方能善始善终。

茁壮成长,是为了双肩拥有挑起梦想的力量。提到校园公益,钟李学长不吝赞赏:“现在的大学中很多同学做公益项目做的非常好,不是蜻蜓点水,很专注和深入。蜻蜓点水般地做公益项目是不好的,我们永远需要深入投入公益事业的同学。”同时,对于校园公益的不足之处,钟李学长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目前做校园公益的困难在于同学们缺乏经验,面对公益项目的实施时往往会束手无策,比如如何谈合作、统筹多方资源、募集资金等。能否做好一件公益事业,还取决于项目规划、项目执行是否具有科学性,取决于同学们能不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落实计划,并得到鼓舞人心的反馈。”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一生的长度上,如果我们想要取得一些成就,就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成长。”钟李学长语重心长道。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时至今日,钟李学长回想起投身教育公平的公益事业的心路历程时,他仍然认为,能够在公益路上坚持至今,内在的不断驱使他的动力是最初的赤子之心。

时光回溯到高中时代,那时的钟李学长一定未曾想到,他在学校的一举一动,会被成千上万道渴望的眼光,通过一块小小的屏幕注视,在将来,他与志同道合的团队还会努力将这块屏幕及其教育公益体系投向更多人的视线,投入到更多需要的地方。

热爱历史与文学的钟李学长说:“学习历史对我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寅恪先生提倡怀有理解之同情和钱穆先生所说的抱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时刻提醒着我同理心的重要和妄自尊大的浅薄,提醒着我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伟大的历史、文学人物往往都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长接着说到,“他们往往秉承着历史的厚重而洞见未来。在卷帙浩繁的史笔与哲思中,我能感受到有一种来自原典规训而出如同使命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种难以言喻的责任感。同理心与责任感时刻警醒着我对社会问题、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要怀有关怀和审慎的认知。”正是在这样思辨中,钟李学长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不断构建,完善。期间,一颗公益的种子在年少风雅时悄然种下,抽枝发芽。

30岁之前努力尝试” 

当被问及对于人生的规划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生的想法,还是在某一个时期深思熟虑后定下人生方向时,钟李学长感慨:“人生方向很重要,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但也不要太过在意,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行业、要不要出国留学、在什么城市定居等问题,我都想过一遍,也曾找不到答案,不用担心,”他补充道:“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去尝试。”

进入大学后,钟李学长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蜕变,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成长的历程上,他曾经做过实习,在联合国相关机构、麦肯锡等担任职务,同时也开始尝试做林荫公益。“其中,最能让我感到快乐和自我实现感最强的还是林荫公益。核心的原因是我能切实地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影响的创造,最后的意涵指向我们通过努力在让社会变得更好”钟李学长说,“它契合了这种想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使命感、责任感,让我回想起来最初的愿望。”

紧接着,钟李学长便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是选择做一个历史研究者,还是选择公益,选择一个新的方向,对社会产生一种新的影响?最终,钟李学长遵从一种初心,投入了公益事业,成为了一名苏世民学者并继续从事社会服务。

然而,尝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哪怕在苏世民学者的面试中,他也在不断认识与面对更加真实的自己。在来到苏世民书院后,他仍然在不断学习与反思。脚步匆匆,人来人往,同学们都不断实践着各自的精彩方向。钟李学长也曾被滚滚人流裹挟着走向迷茫。“参加过不少面试和宣讲会,”钟李学长笑了笑,“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深刻地反思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最终回归本质,回归到我为什么来到苏世民书院,思考我的初心是什么?是在契合的平台上努力使得社会变得更好。找到这个契合的平台是最重要的。”慢慢的,一些有着相同想法的同学开始沉淀。最终,钟李学长与这些志同道合的同学相互吸引、了解彼此、探讨未来,开启了新的征程。

钟李学长认为,大学生不要太在意当下在做什么,人生很长,只要能够真正学习、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困难、有焦虑,但最终一定会让你更加坦然、更加波澜不惊,找到自己内心深处坚定的方向。“三十岁之前尽力尝试,只要能有所裨益,成长与蜕变只是时间问题。

“公益——我们总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坚持走在这条路上。”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