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

当前位置: 首页 校园生活 第二课堂 正文

经行千里 | 寻路阳江:且行,且看,且瞻望

10

2个城市

5个村庄

9场座谈会

4200张照片

记录文字三万余字

入户调研贫困户80

收集有效问卷72

阳江

踏上你曾走过的、将要走过的扶贫之路

这十天九夜

我们不仅仅是客人

image.png

选题背景

阳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珠三角的直接腹地与粤西地区面向珠三角的前沿。在这片总面积7956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88个贫困村,七万多贫困人口,同时涵盖着对口扶贫、产业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

    对口帮扶,是广东省这个富庶大省针对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而重点采取的策略;产业扶贫,是扶贫路上绕不开的关键一环。这两者的结合,无疑是扶贫的进一步升级。

因此,在阳江这个具有复合背景的城市,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座谈访谈、实地走访、入户调研等多种方式,摸索对口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下的优质扶贫模式,探寻扶贫的脉络。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实践行程

政府座谈 企业参访

image.png

72日,分别与珠海对口帮扶阳江指挥部、阳东区对口扶贫干部座谈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77日,参访绿萝产业园

产业调查 入户调研

image.png image.png

北桂村粮食加工厂

image.png

新梨村水果加工及牛大力种植项目

image.png

庐山村对虾养殖项目

image.png

新梨村光伏发电项目

7.3-7.9

走访五个村庄

入户调研80户,有效问卷72份,记录文字3万余字

实践成果

珠海-阳江 对口帮扶

珠海就对口帮扶阳江工作特别设立珠海对口阳江帮扶指挥部,下设九处。

    其中,产业处主要负责产业帮扶板块,依据产业梯度转移政策在阳江地区招商并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同时投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内部创新孵化器,助推后期发展。而民生处则在教育医疗两方面同时促进阳江地区软件、硬件条件的提升,开展诸如四百工程等活动。此外,进行招商引资的财政处,负责厂房、工业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园区处等等,均从不同角度对阳江进行帮扶,促进阳江地区发展。

    但我们也了解到,在对口帮扶的过程中,珠海与阳江之间并非单向帮扶,互惠互助、帮扶共建的互动模式也是对口帮扶中的关键一环。

珠海-阳江 对口扶贫

农村所处困境

1.劳动力流失严重: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进城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为老年人、病人、残疾人。

2.产业落后:农村的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并且青壮年劳动力的严重外流也阻碍了工厂的引进。

 

对口扶贫方式

1.资金拨款:充实扶贫启动资金,助力扶贫项目落地

2.下派驻村干部:各部门、各单位定点对口派遣驻村扶贫干部,协助阳江市省定贫困村扶贫工作的开展。

 

主要扶贫模式

1.政府补助兜底,保障基本需求:对于五保户而言,其脱贫主要依靠政府兜底。

2.引进农产品加工厂,形成产业链,吸引劳动力回流:以新梨村为例,祺盛农业这一水果加工厂的引进使得农民所种植农作物的回收得到保障,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同时,该加工厂也提供了一定的工作岗位,推动就业。除此之外,如果有更多水果加工这一产业链上的企业选择落户新梨村,那么产业链的形成给脱贫工作所带来的正面效益是巨大的。

3.投资低风险项目,给予贫困户分红:在阳江市阳东区的许多贫困村内,村委会都投资了光伏发电这一项目。以庐山村为例,该村与光伏发电企业合作,村委会只需投入资金,不用负责运营维护。每年村子都能获得稳定收益,风险小,给予每户贫困户的分红可观。诸如光伏发电等低风险投资项目还有很多,如投资漠阳花公司等。

4.设立小微项目帮扶基金,给予农户以小型项目启动物资:以北桂村为例,该帮扶资金主要来源于六三一资金和自筹资金,贫困户根据自己生产需求申请种子、化肥等物品,村委会核实后根据限额分配,合作社统一采购并直接分配给贫困户。

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

1.政策要求与市场风险冲突:国家政策要求投入的扶贫资金必须要有8%以上的收益率。但农业风险很大,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亏本情况,如乌石村的一期百香果种植项目就因台风、虫害亏本;市场上也很难找到如此高收益又回报稳定的投资项目。国家要求和市场风险的冲突使得合适的产业项目很难找到。

2.农村现状限制产业选择:阳江地区农村工业基础差,大沟、新洲二镇没有一家工厂。同时农村劳动力质量低、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这阻碍了工厂的引进。因此,产业扶贫项目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难以实现产业升级。

3.分红难造血:受制于农村劳动力状况,产业项目主要以集体投资+分红的简单模式为主。企业雇佣贫困户工作的状况较少,且工作主要是低技术要求的零工、散工,难以实现贫困户的自立。农村地区产业链不完整,农民仅负责生产,村里引入的加工、销售农产品的企业很少。这两点都限制了扶贫的长远发展。国家扶贫资金撤出后,现在的项目能运转多久,农村能否自行造血,都是未知数。

队员感想

檀廷钰 支队长

    刚开始我们总是在各种座谈会上询问扶贫成效与具体脱贫数据,走到最后才发现,充斥在我们脑海中的都是那些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的只言片语。晚年丧子的老奶奶笑出了满脸的褶皱:党和国家很关心我们这些贫困户;上一秒还在埋怨儿子儿媳不孝顺、乱花钱的老婆婆,下一秒却问起了村干部能否将村里给自己的农业补助转给自己的儿子;满脸愁容的村干部无奈地问:你们说这扶贫项目怎么做,这也做不成,那也不给做,难啊…”。我们看到了脱贫的喜,也看到了扶贫的难;我们看到了发自内心的感恩,也看到了传统思想的局限。农村的原始与宁静,是历史的凝聚与停格,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无奈,亦是小农思想下日益放大的困境。它是赞歌,亦是悲歌。

    但我们愿意相信,欢笑比悲伤更有力量,那些在贫困中生发出的希望与快乐,就是农村发展最根本的力量。农村的归宿不会是消亡,扶贫终归会在碰壁与摸索中寻觅到一条可行之路,又或许,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前进着了。

袁梦 调研组

    远观农村和走进农村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相较于田园牧歌式的幻想,入户调研时所遇到的望着中风丈夫和弱智儿子哭泣的老奶奶、家里只有一张凳子的重病五保老人,才更为接近农村真实又沉重的一面。虽然抱着想做点什么的决心来到阳江,但一路走下来才发现自己能做到的实在太少。落后的产业、流失的劳动力,在越来越大的城乡差距面前,这些问题都几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农村的牺牲是否是发展道路上的必然?扶贫又是否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牺牲,而不能真正逆转这种格局?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同时,在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国家政策、农村劳动力现状又大大制约了可能实施的项目。未来没有了国家扶贫资金的注入,农村扶贫将如何自己走下去?虽然支队名为寻路阳江,但真正找到一条农村扶贫的可行道路又何其艰难。

牛予薇 调研组

    走了很远,能够走多深?

     一路上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大大小小村落走过,看到在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里,河边有新建的西式小洋房,也见到青砖瓦房上那些时光斑驳的印记。和支队成员采访了许多人,他们在诉说,我们听着他们一字一句讲述那些内心深处的故事:埋在贫穷之下的忧虑与不安;生活贫苦艰难心中却怀有的一份感恩;还有珠海的扶贫干部,他们扶贫工作的辛劳与希望新梨村的人们记住我就好了那样简单的满足感等等。

     这是一段有限的旅途,但我们尝试去寻觅最深层的那些,也逐渐了解到很多,深化对于农村扶贫工作的认知。还有很多东西等待被倾听、被探寻,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村庄应该走向何处,互有不同的村庄,它们要如何找寻最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寻路阳江的旅程暂告一段落,但扶贫之路,还有一段要走。

冯荃晴 调研组

    我认为本次寻路阳江实践是目前扶贫现状的一个缩影,扶贫工作的重心围绕着产业项目展开。总的来说,产业扶贫可谓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以及扶贫攻坚的核心。

尽管产业扶贫项目的确提升了农村的人均收入以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但却无法进一步提升所有人的待遇,比如那些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的村民。根据产业项目的规定,他们没有权利享受产业项目带来的分红。可以说他们错过了村子改革的最好时机,无法参与其中,只能依靠政府给予的收入保障而生存。在入户调研的过程中,这样的住户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数已是古稀之年,儿女不在膝下或已经逝世。对于他们来说,温饱问题刚好能解决,其他的支出无力承受。这种情况这让我感到产业项目扶贫的重要性。扶贫越早开始覆盖的人群就越多,得到收益的人也越多,或许他们能凭借这个收益分红改变他们的人生,或许他们能走出村子,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李星宇 宣传组

    这次实践真的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让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乡村风貌与扶贫工作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改变。尽管广东阳江的农村远远不能代表中国乡村的全貌,但这里呈现出的发达沿海城市与落后山区村庄之间的巨大差距,确实能够反应出不少中国农村建设与扶贫工作面临的挑战。同时我也感到,产业扶贫的路比想象的更加难走。驻村扶贫干部的工作不是把国家的扶贫资金交到贫困户手上,而是经过不断的摸索甚至失败,为村子找到最因地制宜的产业。我觉得,这正是最最贴近中国广袤土地的经世济民

当然,一定要感谢支队里的大家,无比庆幸能遇到这样一群认真靠谱又可爱的人,那些烈日下一起走过的村巷,充满欢声笑语的夏夜,以及凌晨新清门口的一碗粥,都将成为不可磨灭的回忆。

马赛 宣传组

    这次暑期实践于我而言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对扶贫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一项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的工作。在我们这几天的走访过程中,不论是从多种因地制宜的扶贫模式和产业来看,还是从各项脱贫指标的设定来看,我都能充分感受到扶贫干部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而当我们真正走进村庄,看到农户家中一贫如洗的景象时,扶贫工作才真正展现出它任重而道远的一面。我意识到,不仅要有理想,更要关注现实,这样才能客观评价扶贫工作。

    其次,我对农村有了新的认识。不同于我曾经待过的农村,这次所探访的几个村庄没有宗教作为团结村民的纽带,也因交通不便而落后得多。最重要的是,这几个村庄的老年人占比非常大。这些现象促使我开始思考脱贫工作结束后农村何去何从的问题。诚然,作为第一产业,农业是不可能随着脱贫工作结束而停止发展的。重点在于要让脱贫后的农村保持对劳动力足够强的吸引力,这样才能不让农村失去发展动力。

李欣怡 宣传组

    “坐在空调车上插着耳机隔着玻璃窗望向山林的时候,觉得世事都可原谅;下车踏上土地热气熏上呼吸时候,又觉得要分秒必争锱铢必较。一万年太久。”这是在入户调研的过程中我写下的一段话。参与,参与。这两个字对此行的我是如此的重要,当白球鞋被泥土染黑,当裙子被雨水打湿,当我们在烈日下走过密密寂寂的人家,看见驼背白发的独居老人,被黑瘦的孩子明亮的笑容晃花了眼,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面真正的贫穷与荒凉,当青山失色绿水静止,我终于有一瞬觉得自己属于这片土地,第一次觉得自己与那些人们并肩,心头的热情一刻也不能停止。那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了,热血何来,紧张何来,扶贫工作为何是紧锣密鼓夜以继日,而扶贫干部们为何又宵衣旰食焚膏继晷,不能等,不能停。有一些生命,仰仗这一切,有一些目光,倚望这一切。只争朝夕。

告别山和水

告别云和月

告别驻村干部们的勤勤恳恳

告别田间小姑娘的羞羞怯怯

我们告别阳江 在一场大雨之后

带上老婆婆塞过来的番石榴

带上斑驳青墙上的日光点点

我们带上憧憬 盼阳江永是晴天

                

感谢阳江市阳东团委、珠海对口阳江帮扶指挥部

对本次实践的支持

感谢郑路老师的悉心指导

感谢冯荃琪学姐一路以来给予的帮助

关于扶贫

这是我们实践的终篇

但不是阳江的终点

扶贫之路

我们愿一直寻觅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