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依林,清华大学甲级团支部经34团支部的大一团支书,现任经管学院团委实践组组长、院辩论队队长,社工奖学金获得者之一,可谓不折不扣的社工达人。他最认同罗尔斯的政治哲学,也常以“做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为座右铭,甘愿付出、敢为人先,是他作为一名罗尔斯主义者的最好写照。
甲团评比是述职报告,也是卸任典礼
多少次把微信通知群玩成单机版,多少次在邮件里厚着脸皮跟同学们说“这是支书任上麻烦你们的最后一件事了,求支持”,多少次服从组织安排累死累活举办素质拓展活动,多少次昏昏欲睡却还要处理堆满邮箱的邮件,多少次奔波于各个寝室一元一元地收齐团费……虽然已经卸任,但杨依林仍然十分怀念担任团支书的那段美好的日子。支书的工作琐碎繁杂,然而,一间间地串寝、家长里短地聊天,其中的“情”味儿又让支书工作变得充满趣味性。时常串寝让他熟悉了班里的每一位同学,也让他对支书的岗位充满眷恋。
“团支书的工作相当于一门10学分的选修课,需要支书投入10学分的精力,也使获得了比10学分更多的收获。”杨依林表示,支书工作中,前半年是适应期,整天忙得像只陀螺,同时需要在学习与团支部工作中慢慢探索平衡点;而第二学期经过锻炼后,自己能清晰地认识到什么需要做,什么不需要做,能让十几个班委甚至整个支部的同学默契分工。大家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虽然自己耗费的精力依旧不少,但集体的力量让集体建设的效果更为显著。
经34班社工达人云集,杨依林认为,这或许跟他们的班级建设工作模式有关。经34班班委交流频率很高,不同班委岗位上的工作均会集思广益,前班长郭健多和徐正清擅长引导大家讨论,前党课组长高梦扬对班级凝聚力分外用心,学委蒋南在调研类素拓的组织过程中忙前忙后筹划了一个多月,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孙婧璠、邹贤坤、侯雨默、李谨然、杨真等等经34的每一位班委、每一位同学,从未曾因任务不在自己“岗位要求”范围内而推卸一丝,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份信念——“经34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份内的事”。所有班委所有同学共同探讨班级问题、深入思考班级建设和班级工作,从而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与思考的深度。而这些点点滴滴的改变与成熟,也许就是造成34班社工达人云集的原因。
回顾一年支书生涯,杨依林印象最深刻的,也许就是甲团答辩了。短短10分钟的短片,长达几十天的讨论、搜集、整理、拍摄、剪辑、编排与配音……杨依林与小伙伴们天天在罗姆楼熬至深夜,而最终,“甲级团支部”的荣誉回馈了他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但他认为,最后的最后,让他们倾尽心力、日夜不眠为之奋斗的,已并非简单的“荣誉”二字了。正如杨依林所说“所谓甲团答辩,早已不再是一次评比,更重要地,它是一场仪式,向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致敬;它是我们这一届班委的述职报告,也是我们的卸任典礼。”而这个仪式,为34班提供了整合的力量,为34班提供了一个契机,让他们感受到了群体的爱。“甲团”的殊荣与其说是一个奖项、一个日日夜夜奋斗的目标,不如说是一个纪念:纪念他们的付出,纪念他们的汗水,纪念他们逝去的青春。
实践,铸造班团辉煌
实践有着让杨依林为之魂牵梦绕的魅力,而杨依林对实践的爱,也许是从当年34班定下“实践调研与志愿公益”的班级发展方向开始的。
在大一春季的素拓活动中,经34班选择了“北京书市发展现状调研”。经34的班委们认为,既然选择了实践调研的支部方向,就应该在支部活动中让同学们有所体验。从文献综述背景调研到联系访谈撰写报告,他们全部独立完成。这次活动中,杨依林列出了一份含有多达四十多份任务的分工表,并在一次次的串寝询问后,让每一份工作切实落实到每一个同学的头上。这种方法成功地让所有同学获得了活动中的参与感以及对班级的认同感,虽然需要他耗费更多的口舌与时间,不过杨依林仍觉得值得,在他看来,除了让每一位同学在活动中有所收获,班级凝聚力的建设是一切班级活动的首要目标,而只要能达到这个目标,他自己的辛苦不算什么。
到了大学,班级失去了高中时的强约束,各个同学的发展方向与感兴趣的事并不相同,班级建设十分不易。而主题团日等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完成任务式的实践,而是一次难得的全班在一起欢笑,共度美好时光的机会。杨依林现在仍清晰地记得,他们寝室在团日上交流过“寝室早睡计划”,还有班级开展的“随手拍”活动,拍下身边的34班同学的逗比照片,让大家即使不在一起上课,也能时时了解到其他同学的生活。这些活动,不高大上,但是它能切实增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从小处着手,带来感动。
做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
一年下来六十多分的课程、支书工作、辩论赛事也曾经让他力不从心,然而,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因此愿意为自己的理想与热爱而行动,无论是经34团支部,还是经管实践组、辩论队。如果团队中有一份工作需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学习时间完成,那么杨依林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而且,还会是第一个。每一次突如其来的任务,杨依林总能挺身而出、坦然面对;每一次需要为团队放下自己的事情时,他又义无反顾。
大二这一年,杨依林卸任了班级支书的工作。“34班就像我亲手养大的孩子,我无法割舍。如果班里有事需要我,我依旧会义无反顾。”然而源于对实践的热情,杨依林义无反顾地选择加入经管团委实践组,并成功当选为组长。班级团支书的工作对杨依林的团委工作帮助颇大,分工合作的工作模式,按时按点推进的工作流程,杨依林对此可谓是驾轻就熟。
双休日实践项目启动的那一晚,身为团委实践组组长的杨依林忙碌地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直到凌晨三点半才沉沉睡去。难道是咖啡中可卡因的神奇功效支撑着他通宵达旦地组织活动吗?不,是心中对梦想的热爱驱使他不断行动,是行动让改变发生。“愿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对同学们真正有所裨益;愿自己组织的活动,能够让包括自己在内的同学们都不虚此行;愿自己在热爱的岗位上,能够留下一点让改变发生的足迹”。这条凌晨三时发的朋友圈,是杨依林心中对热情的诠释。
杨依林由衷地认同实践,因为他明白,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中国,才能“用心贴心,感悟生命”,才能让我们由内而外的成熟、成长。而通过做实践工作,我们又能给他人提供平台与资源,帮助每一位同学感悟、成长。这种价值的实现,让他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对于学院的奖学金改革,杨依林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表示,作为第一次参与奖学金评比的新人,对于奖学金评比的变革力度之大或许还没有很深刻的理解,但是本次奖学金评比方案改革所体现的导向与趋势却让他倍受鼓舞。愈发多元的单项奖设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得到认可与肯定;愈发公开透明的申报与评比机制,让每一位同学在评比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激励与教育。正如钱院长在三字班开学典礼上所说,经管学院所要做的,是创造环境,让优秀的同学“冒”出来。入学以来的一系列改革,让我们看到了学院为创造一个让同学们多元发展的环境而付出的努力。
而我们要做的,便是追寻自己的心之所向,不负初心,不陷于忙。(经管团委记者团马从容、魏雯莉采访、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