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风采 正文

专访优秀支队长曾正:社会实践的初心在于认识中国

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是属于清华人的担当。把目光放到基层、了解真实的国情,是入主流的必由之路。而曾正学长,正是这样一位关注基层、有志于做接地气学术的清华人。考试周后的一个晚上,曾正学长与我们分享了他远赴云南的实践故事。言语宽厚、目光谦和中,透出一种踏实的热度。

1487209994240083480.png 

实践初心——认识真实的中国

1487210044823008849.png

在清华园耳濡目染,曾正学长对基层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怀。他调研的西山村,就地处国家级贫困县南涧县,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他谈到自己实践之初的想法:“今年国家贫困线是年人均收入2855元,相比我们平时的花销是很低的。当前国家在推进精准扶贫,清华也和南涧县建立对口帮扶,在此背景之下的人民生活有了怎样的改善?教育水平有了怎样的提高?这些民生话题,是促使我去实践的初心所在。”

  怀着对这些问题的兴趣,他诚邀学生部的张超老师作为带队老师,并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明晰了“社会调研”的基本形式,又在王风潇师兄的讲解下,细化了“精准扶贫”的调研主题。支队在八天里访谈和录入了全村95户建档贫困户中78户的数据,归纳出致贫原因集中在自然条件和知识水平两方面。

在采访中,曾正学长提到,对于参加实践的同学来说,深入基层一线,与民众直接交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一个深刻而真实的中国,也可成为在校学习的有力补充。这样的经历将成为一种内化的认识,在未来不断地提醒着同学们,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国家里还有人过着那样不同的生活。

 

实践定位——做有批判精神的建设者

谈到实践定位,曾正学长提到了张老师在和支队座谈时曾讲的“做有批判精神的建设者”。他为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1487210086741084935.png

1487210087713004981.png



下村实践的第一天,支队在风潇师兄的带领下前往一个高寒山区的村民小组。这是一个33户人家中有29户贫困户的村组,一些家庭的贫困程度用当地话讲就是“一颗石头砸进去,一样东西砸不到”。虽然有思想准备,但乘皮卡盘山近两小时后,同学们还是被当地的情况所震撼。在访谈中,同学们更是发现村民的回答有一点出奇地一致:很多问题没解决,全怪政府没干好。当晚曾正学长召集支队讨论时,个别同学将矛头对准政府不作为,甚至萌生了退意。

我当时也着急啊,但后来和风潇师兄一合计,就有了下一步的调研想法。”曾正学长说得淡然,我们却可以想见他当时内心的焦灼。

第二天,支队又在风潇师兄的带领下到了情况较好的三个村组,很多家庭起了几层的小洋楼,有的家庭还把庭院改成农家乐,客人往来不绝。但在访谈中,同学们再次“惊喜”地发现,很多村民的回答又出奇地一致:很多问题没解决,全怪政府没干好。有的村民还直言批评山上的村民因懒惰致贫、认为把资源再分配给这些村民是浪费,等等。如此反差,令个别同学起初关于“政府不作为”的观点深受动摇。当晚的支队讨论,同学们对很多问题交流了新的看法,认识到基层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要考虑到村民自身的立场,然后拨开讲述的表象去认识内在的脉络。

讲过这个例子,曾正学长接着提到,要想认识复杂的基层,就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实践视角。张老师曾强调,不做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也不做简单的批判主义者,而要做“有批判精神的建设者”。简单来说,就是要把自己“摆进去”,在分析情况、形成结论、提出建议的过程中,思考村民为什么这样回答、思考人的自我脱贫动力如何调动等等。批判地思考之后,落脚在“建设”,这才是清华人的担当所在。它与实践的初心“认识真实的中国”亦是分不开的。

 

实践之外——时时不忘的人文关怀

说罢实践的初心和定位,曾正学长又为我们讲了一个细节。

在调研的过程中,曾正学长带领的小队访谈了一户人家,这家的男主人十年前车祸致残,脑积水死里逃生,如今反应迟钝,只能靠打短工为生。家里还有上学的子女和卧病在床的老人,女主人在和队员们谈起这些情况的时候,哽咽到说不出话。实践结束,支队的文昊同学回到北京后,又为这家人捐了五千元。曾正学长不无感慨地说到,“在严谨的学术之外,实践也要有人文的关怀。那天我们到老赵家的时候,就觉得除了写调研报告,一定要帮他家一把,因为生活太辛酸了。”

曾正学长为今后将实践的我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鼓励大家去广大的基层、去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同时也提醒我们,实践的各个阶段都要经常反思。这种反思立足于一种坚定的初心,那就是“认识真实的中国”。

访谈的最后,我们本想确定“做一个有批判精神的建设者”作为专访的题目,但曾正学长谦虚地笑笑,说道:“那是张老师对我的高要求,我还得继续努力。其实刚才说到的‘认识真实的中国’也是张老师提的,我觉得这个就是我继续努力的前提。”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曾正学长的实践,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