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奕博,经管学院七字班学生,担任清华大学唐仲英爱心社(下称“唐社”)实践部部长,负责“音画梦想学校”“怀来支教”“寒暑假实践”等公益项目。
提到这些项目,他总是抑制不住笑容——这是每天萦绕在心头最重要的事。这几日,他正在积极参与筹划公益社团与紫荆支队酝酿的公益论坛,希望通过广泛宣传,从同学们中汲取更多公益力量。在论坛微信群里,他不禁感慨:“这里原来都是熟人!”的确,在有意无意中,在学习与工作、生活与交往的各个方面,“公益”仿佛成为生命的焦点,总是和他有某种联系。
第一次有点喜感
参加正式支教活动之前,他在“十一校园讲解”活动中第一次做了一件“公益”的事。
“和班里同学们一起去的,那是刚开学一个月,想带别人转转,自己也想熟悉熟悉校园。”
当时,丁奕博没想太多,注意力被满校园的“黑导游”吸引。带着朋友在校园里转,却总也躲不开胡乱讲解的黑导游,让他颇为懊恼。想到“不能去起冲突”,丁奕博只好咽下想“干一架”的冲动。他琢磨:还是因为游客太多,需求太大,而学校安排的讲解又太少。这是他第一次认真思考“需要”、“服务”与“公益”之间的联系。
第一次正式参与公益活动,是在加入唐社之后去河北省怀来县支教。
“开始颇为狼狈”,他这样形容。
他设想课堂是30人左右的规模,轻松活泼的氛围。结果,到现场发现自己被临时抽调到有400多个孩子正襟危坐的大讲堂,电子横幅上打着一行“热烈欢迎”的字眼。
“彻底懵了!”
“但是,孩子们听得超级认真!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那么认真地听我讲话。”
孩子们听得越认真,丁奕博心里也就越认真。到后来,他开始感觉自己准备得太不充分。几周来的备课、试讲、反复折腾PPT,根本不足以承载这短短几小时的课堂重量。那天傍晚,坐在回学校的车上,他意识到自己将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因为这“第一次”的喜悦与遗憾萦绕在心头,久久无法退散。
教育扶贫,缺的是什么?
这是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
丁奕博的教育公益道路开始了。很快,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激情都被这件叫做“公益支教”的事吸引。稍微空闲,他就利用没课的半天、周末去参与支教和考察学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随着不断走访,丁奕博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我们常说教育贫困,但这些教育贫困地区的学校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
他常常发现,学校似乎并不缺什么。桌椅、书本、电脑投影,其实学校里都有——去年,还装上了触控电子屏。那么,在这些贫困的学校里,真正缺少的是什么?
“缺人。”丁奕博想。
一个,是缺老师;另一个,是“缺家长”。
通过访谈,他得知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或在镇上做小生意,希望孩子们去帮工。简言之,就是“没有人care(教育)的状态”。家长们没有主动教育概念,孩子们没有树立自觉学习意识,还多少有点厌学心态。孩子们很少考虑将来,更不会把“学习”放进自己人生图景之中,平时只顾打个零工、在店里帮帮忙,懵懂之间,便已步入定型的未来。
越来越重视家长问题的丁奕博在2019年的寒假展开了一次深入调查与尝试。在北京郊区暖暖流动儿童中心,他有机会接触到孩子背后的部分家长们。他们来京务工,孩子们就放在算不上是学校的流动站里,从学龄前到小学年龄的都有。
接下来,在为期十几天的项目中,他带着志愿者们把原先备好的课程放在一边,每天都找家长谈话,尽力地传递有关“教育”的意识。丁奕博带着志愿者们去为他们讲解教育政策、畅谈种种选择的未来路径——结束时,问家长们,让孩子上学的回答多了,还颇为坚定,“上高中”的意识强了——这些让丁奕博非常宽慰。
有时,他反思自己的工作,也反思“教育贫困”,最终总是回到这个问题:“缺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太复杂,不过,通过志愿服务的经历,他远远地给出一个猜测:
缺的可能是一扇窗户。从那扇窗户向外看,孩子们能看到世界;从那扇窗向内看,孩子们能看到自己——这恐怕不是桌椅书本、电脑设备必然能够带来的。
丁奕博觉得,他的志愿者们一起走过的地方,似乎修缮起一扇扇这样的窗。
阻力是多方面的
公益路上种种喜悦充盈了丁奕博的心,但这条道路却绝非一条平坦通达的康庄大道。对于追求真正做出改变的人来说,阻力是多方面的。
有时候,丁奕博不免感到校园公益的局限性,它隐伏在视线边缘,往往在自己最为心潮澎湃的时候吹来几丝凉意。他讲述了音画梦想学校项目的故事。
“要承认,这个项目做得比我们自己的项目更好,”丁奕博说:“从课程体系设计、开发孩子们创造力的效果,还有各个方面。很想向他们学习,进一步改进我们自己。”
音画梦想学校是一家社会公益机构,专门为弱势儿童开设体验式艺术课堂,丁奕博与他们取得联系,使得唐社的志愿者们也加入了音画梦想的支教中。连续八周,每天上午带着孩子们学知识,课程包括“认识我的身体”“认识我的食物”;下午带着孩子们实践艺术,画出自己的身体、用橡皮泥捏出自己吃的胡萝卜——只不过这胡萝卜带着个很潮的帽子,长着两只微笑的眼睛。
音画梦想学校给了丁奕博很大触动。他反思,自己从前带的支教项目的课程系统性不够,班级规模也不是特别合适,往往达不到音画梦想学校那样好的效果。
“音画梦想学校毕竟是社会机构,从资本、运营和管理上都比我们做得更好,所以我们要去学习人家。”
眼下,他很希望能有更大的平台与资源去支持自己的团体学习并进步,进一步改进项目。为此,他即将去参加音画梦想学校的公益培训。但是,对于长期的建设来说,丁奕博必须承认:“我们只是他们全国几百家合作志愿者团体中的一个,我自己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太有限了。”
“一步一步来吧”,他心中这样想着。“难”不等于“不可能”。
大学是公益的小学
公益,对于丁奕博来说,对同学们来说,对所有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有不少争议。校园里、社会上的种种声音曾经表达:大学生公益,说到底意义并不大。社会公益能够为贫困地区带来实际的资助,大学生公益的效果却有些模棱两可。
对此,丁奕博不假思索地回应说:
“大学是公益的小学嘛。”
“公益上,我们像小学生一样——意义恰恰就在这啊。”
他始终认为,心灵的关怀作用深刻而长远,绝不亚于物质的援助,是众多努力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或者,寻求公益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的过程之中。对于走在路上的人来说,不用询问抽象的意义。迎面的微风、泥土的褶皱、远方的山影——它早已书写在这条生命道路上的每一个视野之中了。
外在的经历终将化作内在的财富,丁奕博对公益活动中的心路历程格外珍惜,不愿让这种感受轻易流逝。他认为,校园公益的目的也在于建设一种心理氛围——“他人与我有关”, “公益就是稀松平常的生活方式”。他想,无论身处何。
“等大学里的小学生长大了,不就能真的干一番事业吗?”说到这里,他笑得明朗、开怀。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