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风采 正文

80s 环游世界——国际生采访•第一弹

前言

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除去我们自己生活的国家,这些地方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我们一次次从课本上、从电视里读到它们、听到它们、看到它们,却又并非真正了解,即使我们在旅途中曾走马观花地领略到各地独特的风情。而这次,我们将采访来自不同大洲的同学们。从他们口中,我们期盼听到关于他们的国家、他们自己、还有他们与中国之间的故事……

01

李嘉:来到外婆故事里的国家

亚洲 马来西亚

image.png

第五代华侨

李嘉来自马来西亚——而实际上,在很多很多年前,她的祖上飘洋过海,从中国到了马来西亚。作为在马来西亚长大的第五代华侨,她会说马来文、印度文、福建方言,还有客家话、广东话。她说在马来西亚,华人是很注重中文教授的,甚至为此上街游行来捍卫自己学习中文的权力。也因为这样,李嘉在中国的学习并没有遇到什么语言上的障碍。甚至让很多人头疼的作文,对于她来说也没有很大的压力。

15岁那年李嘉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之后短短的4年里却已踏足许多城市——昆山、上海、重庆、成都、东北、北京……她坐着绿皮火车在中国的大地上咣咣当当地走、住在朋友家、回到福建咏春寻根,就这样体验着本地人的生活。

学在清华

来到清华一个月,李嘉说已经感受到了教学上的不同。在马来西亚,她的数学老师会用很多例子来解释问题,而在这里要写很多字、很多定义。“感觉就像是以前老师领着你慢慢走;现在是老师在前面飞,你在后面追——而且还会跌倒。”她如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她在学习上是很用功的:大学学习时间很少,所以她会熬夜学习到2点来补足。“不过还是要把心态放到做一个普通学生就好。”

那些不一样的地方

当然李嘉在中国也是有不适应的。北京冷,而马来西亚几乎没有四季的区别,因此她在这里并不习惯天气,包括初入冬需要戴手套;而她也会感受到作为“不一样的群体”,就仿佛“因为国籍,所以画上了一个标签”。但是她也会努力去融入,紫操夜、约同班的同学一起玩……相信这里的一切也一定会对李嘉报以同样热情。

02

Lika 徐铭璐:我从西伯利亚来

欧洲 俄罗斯(西伯利亚)

image.png

辛苦的语言路

Lika的父亲是中国人,而母亲是俄罗斯人,这使她童年的生活比一般人多了一些“迁徙”。她在俄罗斯出生,三岁的时候在中国,在东北读了半年书,因此完全忘记了俄语;回到了俄罗斯,则完全忘记了汉语;6岁又回到中国,重新学汉语,晚了一年上小学,又有点儿忘了俄语。三年级的时候,她甚至在克里米亚半岛上过学,并且在那里学了乌克兰语。

Lika来中国不是一开始就决定的。她在5岁的时候就萌生了想去国外留学的想法。五年级时她的目标是英国,后来觉得还是应该学学汉语,因为英语可以自学,但是汉语的学习需要在大环境里——她想要掌握更多的语言,而放弃自己的汉语基础会很可惜。后来,她在高中的时候想去德国,但是德国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

于是,她最终选择了较为熟悉的中国。

俄罗斯&中国的生活

被问及这里和西伯利亚哪里更冷时,Lika给出的答案很有意思:她说西伯利亚的冷只要多穿衣服就行了——那里有更多的雪,而北京的冷让人想要逃离。

她细碎地讲着在这里和家乡生活的点滴:她喜欢辣的菜但不喜欢油的菜;她不喜欢这里的麻辣香锅;喜欢并非中国最典型的菜但俄罗斯买不到的蛋挞;在家里常吃意大利的食物;在学校因为不参加俄罗斯的升学考试而需要自学……

通过这些点滴,其实会看到,我们彼此之间的生活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是却又没有那么多不同。

来清华没有什么不适应的

虽然Lika同样提到,似乎因为军训,班级里的同学已经熟悉了起来,而国际生却没有足够的机会来交流。“但是班级的同学都很友善。”她补充道。

她还感觉大学生活对她来讲没有什么不适应——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别的方面,虽然在课上她需要把老师讲的内容从中文翻译到英文再对应到俄语来理解。“我觉得大学挺好的。”她如是说,“来的第一周就挺适应,并没有因为这是大学所以就有什么不同。”

03

Kelva Abacar

“来这里要飞13个小时”

非洲 莫桑比克

image.png

IT'S OK!

IT'S OK!

这是我们采访过程中科薇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这位来自莫桑比克的姑娘在叙述她在这里的生活和遇到的各种麻烦过后,总会微笑着说,“But I guess it’s ok,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比如她谈到这里的课程、这里的崭新、这里和自己的国家习俗的天差地别时。

在她眼中,这些都不会永远地成为问题。就比如语言。她在来这里读书之前花了一年时间学习汉语,但是当老师在课上用汉语快速地讲解知识时,她还是会感到有些跟不上。可她仍然说,她相信过了一个学期就会好起来的——这时她洋溢着的神情一如之前那样充满希望。

这是全新的国家

科薇在中国没有任何家人、亲戚。她下了飞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连上了网,从有着六个小时时差的新地方向家人报平安。

她告诉我们,这里的一切都与莫桑比克不同。“但是我喜欢这里的面条。”她说。

在莫桑比克,他们传统食物是xima mocambique(一种白白的米制品)。

她也喜欢这里的下雪天。去年第一次在北京看到雪的时候,她和她的伙伴们在雪中快乐玩雪——莫桑比克地处热带,她笑着说来了这里之后,家人抱怨冷的时候,她总忍不住吐槽:“那根本不叫真的冷。”

科薇很久没有回过家了。她说她想念家人,想念妈妈做的菜,也想念走在街上不会迎来好奇的目光的感觉。但就像她说的,“It’s ok!”不过她已经在计划这寒假回去,和家人好好待在一起——在分别了一年多之后。

和想象中有些不一样

科薇在之前以为自己在新生拓展营会交到很多新的朋友,但是在这一点上她有些失望。许多同学原来就认识了,她感觉与他们之间有一些距离。

她说,来到一个陌生国家留学是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这里一切都得靠自己,即使有朋友,也不会像过去在家里那样。也因此她认为这样的经历很好——是一次改变和成长的机会。“我想大学就是这样吧。”

最后想说

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如果每个人的生命旅程是一条线,那么奇迹般地,这三条线在向前的过程中趋向于相交,而我们更知道,在这背后有更多更多的线即将汇聚在同一个地方。

如果人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将为其打上独特的印记,那么希望在清华的这段旅程留下的,会是交织了夏天的沙冰与冬天的雪花的、独特而美好的记忆。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学生会海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