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获得者。自2017年起,李常带领他的团队在查阅大量文献、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多次走访实践,通过分析贫困户的整体收入分布信息,研究贫困户低报收入的现象,并将聚束分析应用于贫困识别领域的福利分析,估计了低报收入行为的危害程度。其参赛项目《精准扶贫中的贫困识别:福利损失与解决办法——基于西部、东部、东北的调研与实证研究》为贫困识别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工具和全新的理论视角,未来对于全国各地的扶贫工作都具有借鉴意义。
除去“挑战杯特奖”这份重量级荣誉本身,李常此次获奖更是“清华经管学院在全国‘挑战杯’获得的首个特等奖”、“清华大学在全国‘挑战杯’经济类所获的首个特等奖”,他和他带领的团队为学院和学校实现了两个历史上“零的突破”。得知李常获奖的喜讯并了解到他的参赛项目后,我们深深惊叹于李常的“不平常”,然而,我们不想让这些“惊叹”浮于表面,而希望用一次深入的访谈 挖掘出那些真正锻造了李常身上的“不寻常”的精神与力量。
虽然身背“全国级”、“学术性”、“重大成就”等闪闪发光的荣耀,李常口中却不常谈成就;比起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成果和荣誉,他更愿意说起那些实践中的见闻、那些研究中的付出、那些讨论排练直到深夜的点滴。凭借着一句“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李常将他获得的种种成绩化归成能被读懂的努力。现在,不妨跟随此篇人物专访,近距离感受李常的理解和思考,见证他将每件小事做到极致的执着与坚持。
把实践做到极致
“精心的实践调研是理论的根源”
李常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他的社会实践。为了探寻经济问题背后的真实情况,他带领团队多次、多地亲自走访。“实践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了解当地的政策具体是怎么样的。我们所有的理论都要基于现实。”
从早期调研金融扶贫的实践中,调研团队就敏锐地发现实际情况与现有模型拟合效果不佳,并提出存在收入虚报的可能性;在之后的调研中,李常和他的团队成员们绝不马虎,亲自深入当地基层走访,从许多基层政府工作者处了解具体细节,并尽力通过调查采样还原了真实情况。为了确保虚报问题的确存在且有相似的特征,李常在多地进行了多次细致入微的调研,最终确定了研究主题。“我们的项目来源于实践。前期有很多同学跟我们一起做调研,我们是从调研中获得的灵感,只是说最后有幸由我们做了一个总结,但是前期还是同学们付出了很多的。”由此亦可见李常对前期大量实践准备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评价。
把学术研究做到极致
“努力,哪怕只能让模型再精确一点”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才进入真正的攻坚阶段。为了寻找合适的模型、合适的方法来分析问题,李常付出了大量努力。他将寻找模型的方法比喻为化学实验,“你必须一种种材料、一个个反应地去挨个尝试”。为了寻找到最精确的模型,他查阅大量文献、与其他专业的学长沟通,哪怕只是能提高一点点精确度也要尝试。
李常的研究历程充分而生动地诠释了踏实苦干、钻研精深的学术精神。“之前在做金融扶贫项目的时候,指导老师高峰教授就跟我一起讨论问题,我们当时经常讨论问题都错过饭点,就为了讨论出一个问题的结果。”临近比赛前一个月,李常的团队几乎每周要去团委办公室排练答辩四五次,每次都会逐字逐句地推敲每一页PPT的内容。“我们PPT改了上百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有一次我们在团委办公室改到了凌晨一两点。当时老师就说,我们今天,就是‘磨’也要‘磨’出来。”保剑锋从磨砺出,正是这种“磨”的精神,让李常团队以完美的姿态完成了最后的展示。回忆起这些艰辛的点滴故事,李常仿佛只是在讲起一些平淡的往事,为了“磨”出极致的成果而挥洒汗水早已成为李常进行学术研究的日常,精研学术的精神对他而言也似乎已如饮食起居般自然。
图为李常在备赛会进行模拟答辩
对李常而言,华而不实的表面成绩永远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做学术,研究本身是比发表论文以及展现形式更重要的。”
在挑战杯之前,李常听说有的学校为了一个挑战杯项目发了十几篇文章,但他们的团队却一篇论文都没有,当时所有人都比较焦虑。但是指导老师高峰教授告诉他们,做学术一定要纯粹,不能“灌水”,所以直到最后比赛上场,李常的团队也一篇文章都没有发。令李常难以忘怀的是,比赛展示结束后评委点评说,只有他们的团队是真正知道自己研究在做些什么,而别人的展示更像是在唱赞歌。
对学术研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的李常对这份事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想做一个研究,一定要发自内心的想去做,而不是为了参加比赛或者是发表论文。要真心地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或者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才是一个比较好的研究激励,而不是想要去获奖。如果这个研究做好了,然后可以再去参加比赛,用比赛来检验你的成果,看看这个研究能不能得到更多的认可。”
图为李常在大挑问辩环节展示现场
(中为指导老师高峰老师,右一为李常,左一为第二作者朱桓栋)
把家国责任履行到极致
“经管人应当有这样的情怀和担当”
谈到自己为什么对扶贫问题如此关注,并将此作为项目的核心时,李常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就觉得这个问题,一是很符合国家战略和国家发展需要,二是贫困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各个国家都有贫困现象,也很关注扶贫问题。如果中国能把扶贫做好,也就是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扶贫的自信和决心。”事实上,李常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具体问题的一个初衷,正在于希望通过实践和钻研,发现和并尝试解决国家发展的一些细小的具体问题。“如果能够发现现在制度上的一点问题,用客观的描述方法把它展现出来,并且努力地找到办法解决问题,对国家发展就能做出一点贡献。”这种运用用理性而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刻而充分的实践研究为国家问题贡献智慧的情怀,恰与经管人经世济民的格局相契合。“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清华智慧,这是我们作为一个经管人、清华人应有的情怀。”
把人生的精彩过到极致
“多尝试、多体验那些崭新的路”
如果仅凭李常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上的付出就认定他是个是醉心学术、无心于它的“学术迷”,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李常将自己的本科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本科期间,我在各方面都有很多尝试。我参加了很多实习、很多研究,也尝试了很多社工,现在是科协主席和金融协会副会长,还是羽毛球队队长,我打了4年马杯,四年都带领经管夺冠了。”
但是在每个岗位、每个角色中,李常始终坚守着“做一件事,就把它做到极致”的精神。也正是怀揣这种“每条路都走过,并且不只是走过”的信念,他将大学生活里的每一种精彩都体验得极致。看似寻常最奇崛,李常像一位高明的画家,用最普通的颜料绘出波澜壮阔的奇观,他手中的画笔便是那无时不刻伴随他前行的“做到极致”的精神,让李常把寻常之事做出不寻常的成绩。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